一般玩战略游戏,因为地图视野的缘故,所以很难对周围啥情况缺少了解,所以玩家们基本上会在自己基地外面建几个警戒哨所来扩大视野。现实中也是如此,那么中国最古老的哨所有多少年呢?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周朝时期就有类似的侦查预警机构,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虽然有谣传成分,但是也证明了在秦汉时期是有烽燧的。汉代一个烽燧的指挥官一个月可以拿六百钱,从当时购买力看不少了。在那种人口稀少、驻扎大部队浪费的地方设置墩台哨所等临时工事,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只需要少数的人力物力就可以起到对人烟稀少地区控制,外加预警的效果。
而且我们也知道在古代军队本身因为受制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平时不会特别集中的驻防。所以一旦突然出现敌情重新聚集需要时间。虽然历史上不论是汉军的烽燧墩台还是明代的烽燧墩台,都被匈奴和蒙古人攻克过,但是正是这些工事和预警系统为集结部队提供时间支持。同时这些工事本身还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还可以拖延进攻方的时间和兵力,指望这些拒敌于国门是很难的,但是能为后续部队集结反击创造条件。这是不可忽视的。
▲汉代烽燧复原图
那么中国最古老的哨所在哪?这还得从石峁说起。之前介绍过,石峁古城是一座以夯土石块为主建在山上的古城,也是陕北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一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关于石峁古城,冷兵器研究所之前也讲过古城本身的城墙防御,今天要讲的是古城的预警。2013年,考古学家在石峁古城东南部的一个山包上发现一座土台,在土台的发掘中发现一枚玉铲。因为玉铲是礼器外加土台呈圆形,而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都是古代社会政治中的头等大事,加之考古人员对史前祭祀遗迹的一直是关注度极高。所以开始的时候,大家判断这处位于山包上的遗迹,很可能是跟石峁祭祀有关的“祭坛”遗迹。
但是随着更深入的发掘,考古学家们发现在祭坛的周围并没有发现多少祭祀痕迹,比如羊骨牛骨之类。而且在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学者发现土台上面存在建筑痕迹,还是石头砌筑的呈一个相对封闭的方形空间,因为一部分被破坏了还无法了解全貌。但是通过测量来推算,大概建筑形制长宽约14米,墙体宽度1米,其上半部分被损坏了,但可见5组相互对应的槽状石槽,明显和它的内立柱有关,进而以立柱支撑起一个木架构的瞭望空间。所以可以推算这大概类似一个哨所。
▲石峁哨所遗迹
▲石峁哨所遗迹
这哨所有多大作用呢?如图所示石峁古城本身是东北西南走向面向东南,而石峁的西北高后面还是河流,所以进入古城只能从东南防线进入。所以按照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峁遗址考古队队长孙周勇的说法:这个地方和石峁遗址的东门有一个很好的呼应通视关系,也就是那边一旦有敌情的时候,那边现在发现的‘祭坛’处有一个信号,相当于烽火台一样有一个报警,预警系统,我们这个东门址上的人就可看到那边有情况了。”
除了学者的话以外,我们从从视频截图河地图上上也可以看到这个遗址位置很高向东南方向的视野良好,居高临下的哨所,配合坚固的石峁城墙,一起构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这种配置在当时觉得算的上非常先进。在刚发现时因为遗址上发现的文物证据有限,此外一些线索相互之间存在着冲突,虽然当时不能完全排除这里是“祭坛”的推测。但后来的一些公开资料中已经确认为是哨所。
所以读到这里读者大概已经想到了,这个地方相当于主城外围的烽燧、因为居高临下还是进入古城的必经之地。所以石峁古城的居民在这里修建了哨所。而且这个哨所修建的比较大而且坚固,很难被轻易拔掉,而且一旦出现敌情可以迅速组织居民进行防御,还可以作为独立的火力点。从石峁的城墙修建来看,外城墙长达十公里,平时很难有足够的人手在城墙巡逻,所以哨所的意义不言自喻。
但是这又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石峁古城本身建在山上,就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城墙还是夯土加石块。那么又在城市外围的地方加上哨所,这么一套坚固且灵活的防御体系到底是用来防御谁呢?这个河套一带在那个时期出现大量防御性极强的石城是因为什么?这些都等待以后的发现,但可以确定上古时代的战争绝不是大规模的拿着木棒、混乱无序的打架斗殴那么简单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