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大师张蔚榛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我国生产和生活用水总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出现新的用水高峰。另外,我国水土组合失衡,南方多水少地,北方多地少水,发展失调。为保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平衡,水资源安全与合理利用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不容忽视。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是农田灌溉,灌溉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十分巨大。因此,水利工程的进步对合理使用水资源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张蔚榛是农田水利灌溉方式进步的杰出贡献者,对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蔚榛,1923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学家、教育家,国际知名的地下水及农田灌溉、排水专家,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蔚榛先生194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张蔚榛因业务能力出众,被首批选派往前苏联深造,师从号称“水利土壤改良之父”的通讯院士考斯加可夫教授。1955年,张蔚榛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副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获得前苏联地下水渗流计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该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被收录于前苏联科学院出版的《灌溉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论文集中。1955年,张蔚榛回国后分配至原武汉水利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被评为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荣获国务院嘉奖,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41年就读于北大开始,张蔚榛便与农田水利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农田水利事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被派往苏联深造的青年水利学者,他遇到一位可敬的师长——被誉为“水利土壤改良之父”的考斯加可夫教授,这更坚定了他从事农田水利事业的决心。从开始研究农田水利那天起,张蔚榛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农村广阔大地,哪里经常发生旱灾涝灾,哪里的土壤盐碱化了,哪里的地下水资源缺乏了,他就把探究的目光投向哪里,把跋涉的足迹留在哪里。

“一辈子都为农水奔忙,直到他实在走不动了。”作为张蔚榛院士的同事,今年已72岁的原武汉水电学院董文楚教授在张老面前当了48年的“小董”。“小董”见证了张老八旬高龄还亲自带队去新疆、河套地区、河南考察土地干旱、盐碱化,进行节水研究的情景。

作为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开拓者,张蔚榛提出了完整的适应于不同大气条件、不同布置形式的农田地下排水系统计算理论和公式,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地下水非稳定流理论体系,在我国北方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解决灌溉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做出了不懈努力,后来又开展化肥流失对环境污染及其预报方法的研究。

通过长期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张蔚榛建立了正确的地下水资源概念,在地下水非稳定流计算方面,提出了新的计算公式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对给水度的研究,提出了全新概念。在我国首先应用势能理论研究饱和—非饱和与土壤水运动及溶质运移问题,并取得了开拓性成果。他还是我国应用动力学观点研究溶质运移问题的倡导者之一。据和张蔚榛院士共事了半个多世纪的刘肇祎教授介绍,张蔚榛主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农田水利专业的教科书,我国第一个农田水利实验室也是在张院士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刘肇祎说,张院士提出的“科学开采地下水”警告,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