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我国化学工业禅精竭虑,始终把用化学造福人类为己任,为毕生追求的化学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就是有机化学家——戴立信。
戴立信,1924年11月13日出生。1947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1993年入选中科院院士。他曾任中科院化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学位委员会主任,元素有机化学、生命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三所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早期从事金霉素分离、提取、结构和化学合成研究;60年代在有机硼化学,诸如α,β不饱和醛酮硼氢化反应,高级硼烷衍生化反应,碳硼烷的合成、转化方面取得成果;80年代以来,在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特别侧重于通过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合成方面,在多个项目研究中超前创新;在立体选择性合成官能团化环氧化合物和氮杂环丙烷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中亦有建树。
戴立信的父亲戴臣水是一位煤矿工程师。1936年,他随父母经青岛逃难上海,高中时就读于上海三育中学。三育中学的化学课的老师非常好,经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讲述奇妙的化学知识,使他对这门学科特别是有机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许就是他一生从事有机化学的契机。
1942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在就读半年之后,日军入侵租界,他不得不辍学,历经重重坎坷到达重庆开始了借读在浙江大学的生活。当时的浙大正是竺可桢担任校长,校训倡导“求是”二字,学术气氛极其浓厚。再加上竺校长广延人才,被当时的外国学者誉为东方的“剑桥”。戴立信所就读的化学系,系主任是王琎(字季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分析化学家。教授有机化学的则是王葆仁先生,戴立信认为正是王葆仁先生的讲课,让他来到了有机化学无穷乐趣的殿堂。就在这样一个大师云集的校园里,他受到顶尖学者的言传身教,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和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承,可以说奠定了他追求化学梦的科学基础。
1947年7月,戴立信从浙大毕业。在那样一个年代,“毕业就是失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状。在1947年到1953年的5年时间里,他干了许多和科研毫无关系的工作,直到1953年6月,戴立信调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回归了自己的本专业。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