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有多爱诗,爱到可以为此杀人的地步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生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

这首诗,名叫《代悲白头吟》,或者简称《白头吟》,唐人所作拟乐府诗。唐诗浩瀚星海中,算得上有些特别的一首,因为《全唐诗》中,这同一首诗,却有两位作者。

同时代的两个人,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代悲白头吟》。而他的舅舅,另一位初唐诗人,名气更大些的宋之问名下,也有这样一首《代悲白头吟》,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将其中,“洛阳女儿惜颜色”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因为相传,正是这首诗,曾经引发过一场血案……

刘希夷,一名庭芝,字延之(一说字庭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进士出身。生平不详,文学成就很高,尤其擅长歌行体古风。

宋之问,又名少连,字延清,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进士出身,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因依附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迁司礼主簿。

神龙政变后,贬泷州参军,中宗时期私自逃回洛阳,武三思事件中,因告密有功,擢鸿胪主簿,升考功员外郎。在太平公主,和政敌安乐公主之间,反复摇摆,被太平公主告发,贬汴州长史、越州长史。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一系列新账老账,都被翻出来,最终赐死。政治人格不高,文学上相当了得,七言律诗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与陈子昂、贺知章、李白、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

相传刘希夷,写完《代悲白头吟》后,还没有正式发表,先拿给舅舅,其实刘希夷,可能比宋之问还年长一些,后面会提到,先拿给舅舅宋之问看。宋之问非常赞赏,尤其喜欢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是日后,可见宋之问眼光不错,最脍炙人口的一句。

实在太喜欢,宋之问进而向刘希夷提出,既然还没有正式发表,能不能把这首诗,全文不行的话,最起码这一句,让给自己,算自己写的,或者由自己,用到今后的其它作品中。舅舅开口了,刘希夷原本已经同意,但思来想去,实在不舍得,又反悔了。宋之问恼羞成怒,仗着自己有权有势,唆使人用装满沙土的麻布口袋,将刘希夷活活压死。

这便是唐代,甚至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因诗杀人”事件……

当然这件事,历来争议很大。

首先,正史当中,并没有宋之问杀害外甥刘希夷,哪怕只言片语的记载,传说主要源自一些笔记,以及注疏文字。

比如《全唐诗》刘希夷卷下,称其最终“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希夷。”刘肃《大唐新语》,“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窒之。”韦绚《宾客嘉话录》,“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很明显,越说越真,从“或云”,到“窒之”,再到“以土袋压杀之”。

其次,两人的年龄,似乎也不是十分相符。

无论刘希夷,还是宋之问,出生年月方面,都没有明确说法。有学者考证,刘希夷出生于高宗永徽初年,公元651年前后,而宋之问,则出生于咸亨初年,公元671年前后。换言之,就像先前所说,舅舅宋之问,倒比外甥刘希夷,小差不多二十岁。

刘希夷大约三十岁左右,就“为奸人所杀”,这一点上,争议倒是不大。而此时,宋之问只有十岁,怎么可能去杀害,尤其为了一首,或者一句诗,去唆使人杀害三十岁的外甥刘希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