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里沉没的二战军舰,为什么上面的钢一度成了各国打捞的宝贝?

核能的发现和应用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有好有坏,首先它保证了整个世界长期的稳定,毕竟核威慑在哪摆着呢。谁都不想挨一次核弹的攻击,所以遇事都比较克制。

坏处呢,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好好利用可以为我们带来光和热,如果用来干坏事,核能也可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核武器在被发明出来以后,虽然只扔了两颗用于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一看这种武器必须限制使用。但在历史上我们还在无人区进行了多次的核试验。

起初科学家没有考虑这么多,认为地面上的核试验不会对全球产生影响。但事实上,在微观层面,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生活已经和曾经爆炸过的每一颗核弹有了更深层次的联系。

你看,核弹爆炸以后会产生大量的质量更轻的放射性元素,例如:碳-14、钴-60、氡等等,这些元素包括地面上尘埃微粒会被爆炸的冲击波带到数百公里的高空。

然后跟随全球大气的环流被带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自从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次核试验以来,全球大气、土壤的本底辐射水平都出现了激增。

我们地球上的生命,都是以碳为基础框架、以氢、氧、氮为主要材料的碳基生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大自然进行着碳循环,因此从上世纪开始所有生物体内的碳-14水平都有所提高。

这直接影响了以放射性同位素碳14存在比率为基础的放射性碳测定法,如果若干年后,未来的考古学家就会纳闷,我们这一代的生物体内碳-14竟然高于平均水平,而且他们也无法估计我们的准确年代。

除了对生物的影响,而且也对人类后来生产“钢”也产生了影响,而对钢产生影响的并不是碳-14、氡气而是钴-60。

也就是说我们在核试验以后全世界生产的钢材本身具有的反射性就比以前升高了许多,这些放射性元素钴-60并非来自铁矿石,而是大气。

因为1850年左右我们在生产钢的时候,需要将生铁里的杂质进行氧化,这些杂质被氧化以后有些会变为气体逃逸,有些会变成固体的氧化物,与铁水分离,这样我们就能去除其中的杂质。

不管之前我们是压入空气、还是后来的纯氧,都会将大气中过量的钴-60带入其中,而且钴-60还能和熔融的铁水完美的融合。这样生产出来的钢都具有了比以前更高的放射性水平。

相信你现在想的是,这些辐射对人体有没有影响,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放射性升高在1963年达到了峰值0.15mSv/年。

这个数值远远低于人体的承受的极限,做一次胸部低剂量CT人体将会在短时间内承受0.5~1.0mSv的辐射技能,而一次性接受4000mSv才会致死。

那么对人体无害的辐射,为何对钢会有影响呢?其实在生活中,日常的建设、应用辐射高了无所谓,并不会影响钢的物理性质。

但是在特定的科学领域,例如:计数器、医疗设备、太空探索的运载工具等一些需要测量微小辐射的地方,这些钢就会产生干扰实验的背景噪音。

还有我们探测中微子的实验室,它们建设在地下深处,正是为了防止宇宙射线所带来的辐射干扰、而且科学家还要排斥地球环境的本底辐射。

因为中微子这种幽灵粒子在于纯水发生反应以后,释放出的信号极其微弱,因此我们所使用的建设材料也需要有非常低的本底辐射。

这种低本底辐射的钢,目前的主要来源就是打捞二战结束之前在海洋中沉没的军舰。在核试验之前,这些钢基本没有受到放射性污染。也一直没有被回收,没有被重新回炉受到新钢的污染。

其实在核试验之前的钢都可以,像是铁轨之类的都行,但是沉船量比较大、比较集中,一次性打捞可以获得几万吨的好钢。

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改变氧气的来源,一直以来我们使用的氧气都是从大气中提取的,所以含有放射性元素。可以改用电解超纯水来获得纯净的氧气来制造钢。缺点就是这个过程太烧钱了。

不过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很快将会成为历史。1975年之后,科学家就认识到了核污染的问题,所有的测试都转移到地下。

自从各种条约结束核武器试验以来,加上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很短,空气中的本底辐射一直在减少。

钴-60的半衰期为5.26年,这意味着钢本身的放射性会越来越弱,1945年以来的钴-60现在的放射性水平已经降为最初的0.008%。

再过几十年,这种放射性对钢的影响就会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