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的人,在正常的海滩上正常游览,绝无可能捡到鲍鱼。别说鲍鱼,连个活蛤蜊都很难碰上。然大海物产丰富,退潮后的海边礁石间不会让人空手而归,燕鲍翅没有,藻类还是有一些的,本篇介绍9种,都能凑合吃。
绿藻类
过去认为藻类盖属植物,但新的研究证明了藻类是来源各异的大杂烩。“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所以现在已被拆的七零八落,绿藻还算正经植物,毕竟它是绿的(误)......
图一 孔石莼
图二 孔石莼
1、孔石莼/Ulva lactuca L.,藻体鲜绿,呈不平整的片状,中有孔洞,故名。以固着器依附于海边岩石,但会被海浪冲掉,退潮后往往像废弃的破塑料纸一样散落或聚焦在海滩上。看上去埋汰,实际上能吃,俗称“海白菜”或“海菠菜”。市场上偶尔有少量出售,可焯熟凉拌或做汤。
图三 缘管浒苔
2、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藻体细长,鲜绿,也叫长石莼,有些地方也叫它海白菜,吃法和孔石莼类似,估计口感更好一些。话说浒苔还有很多种,导致每年夏天“到青岛海边来看草原”景象的就是浒苔,扎堆野生的最好不吃,太脏。
图四 刺松藻
图五 还是刺松藻
3、刺松藻/Codium fragile,深绿乃至于墨绿色,海绵质,藻体圆柱状具复叉状分支,长得就跟二叉树似的,和松枝有神似之处,故得此名,有些地方称之为“海鸡爪菜”或“指头菜”。黄渤海沿岸常见,独特的形态使得它很容易辨认。一般采其幼体食用,可焯熟凉拌。
红藻类
在新的分类系统中,红藻类和绿色植物均属“古质体类”,可以认为“古质体类”是广义的植物,也称“泛植物”。所以,把红藻说成是植物也是勉强可以的。
图六 石花菜凉粉
图七 石花菜
4、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红藻类,紫红色或棕红色,扁平直立,丛生成羽状分枝。藻体革质,较为坚韧,一般不做鲜食。可用来熬制青岛特产“海菜凉粉”,制作颇为耗时,需长时间浸泡、反复漂洗,去除泥沙等脏东西,然后下锅煮,最终才能形成晶莹剔透的“凉粉”。
图八 角叉菜
5、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藻体红紫色,软骨质,基部稍圆,向上渐扁,上部分叉。能吃,但不太好吃,更重要的用途是制造卡拉胶,卡拉胶含量占其干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卡拉胶是好东西,食品工业和化妆品不可一日无此君。
图九 真江蓠(可能是)
图十 “龙须菜”
6、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藻体暗紫色或紫褐色,单生或丛生,线形圆柱状,有分支,犹如“龙须”,和同属的龙须菜/G.lemaneiformis较为近似,不易分辨。也不用分辨,反正吃的时候都叫“龙须菜”。
图十一 海膜
图十二还是海膜
7、海膜/Halymenia floresia,顾名思义,这玩意儿长得就像一片膜。藻体膜质,紫红色,有点像紫菜,但不是紫菜,生长在低潮带岩石或养殖海带、贻贝的架子上。能吃,凉拌,好吃。
褐藻类
褐藻和红藻、绿藻的情况有所不同,它已经被彻底开除出植物界,连“泛植物”也不算。目前,褐藻被归入一个叫做“SAR超类群”的范畴,好读书别求甚解,无需了解过多,知道它不再是植物就已经很渊博了。
图十三 萱藻
图十四 还是萱藻
8、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藻体黄褐至深褐色,单条丛生,直立管状,大连沿海一带称之为海麻线,山东这边叫它骆驼毛或海嘎线。其蛋白质含量略高于紫菜,味道鲜美,北方沿海人民喜欢用来做馅料包包子,非常受欢迎,价格比较高,也不太容易捡到。
图十五 裙带菜
图十六 还是裙带菜
9、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大型海藻,藻体褐色柔革质,叶片较海带薄,叶缘呈羽状裂片(有时不分裂),外形像像裙带,故名。本种一般来源于人工养殖,可鲜食或晒干备用,腌咸菜或包包子都不错,中间的“柄”可炖肉。海边偶尔能见到,放心捡,最多就是养殖场漂过来的。
最后再啰嗦两句。很多海藻含有一些呈味氨基酸,故鲜味明显,最早的味精即来自于海藻。这会给人一种营养丰富的错觉,而事实上藻类含量最高的膳食纤维(海藻多糖)并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营养价值一般,当减肥食品还可以。
作者:五次方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