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军阵远强于武术?

很多人都喜欢看所谓的“传武”,但是古代战斗最常见的其实不是武术,而是结阵,尤其是方阵——方阵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期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阵形。

顾名思义,方阵就是指阵形中的编队或结队为方形,并且以此为基本单位和队形变换基础,这是其最基本的特点。这并不是说在作战过程中,部队整体集结必须是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譬如中军、左右翼、前后拒等分别为正方形,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有可能是一长方形。

我们认为所谓方阵,只是强调其基本的编队或结队单位必须是正方形,如果人数众多,且数目并非可以排列组合成正方形,那么中军与左右翼,中军与前后拒,就不必为正方形,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或为长方形、或为圆形等等。只要是由小方阵构成的阵形,都可以称之为“方阵”,也都属于这一阵法领域。西方在这方面的观点与中国传统兵法类似。

恩格斯说:“方阵始终由三个彼此不同的部队组成,即前卫,主力和后卫,保证方阵具有最大的运动性和编成各种战术队形的可能性”。这里恩格斯强调的是最简单的方阵形势,是指纵队而言。如果将其转变为横队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把前后卫改换为左右翼,方位产生一定的转变而已,其基本作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方阵局限在其基本框架内,可以适当做一些延伸。

方阵有其基本模式及演示标准。根据人数多少和队阵组成,有不同的算法。以诸葛八阵为例(诸葛八阵为典型的方阵),该阵纵向、横向各8个小编队,共64个小编队,组成一个正方形的方阵。唐李靖的六花阵是在诸葛八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该阵平时训练时,每一编队由50人组成,其中包含士兵为45人。这一50人的编队由5个大队组成,每一大队包含5个中队,每一中队有3小队,每一小队由3人组成。战时可以将若干个小编队合为人编队或方阵,最常见的是以3个编队合为150人的阵形。

显然,李靖的150人的编队法,最终形成的是一个长方形,而非正方形。这一阵形,中间是中军将领,周围六个这样的长方形阵营,整体形状如同花瓣,故称“六花”。虽然在总体外形上,李靖的六花阵不是方阵,但是其基本的组成方式毫无疑问是方阵的结队法,故而笔者认为也可以将六花阵归为方阵,只不过是一定程度上的变异而己。

方阵在战斗中则以长方形或横队为主,也可以是直阵(即竖阵)、锐阵、或圆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西方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其编队单位纵横各16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方形,但继而组成小方阵、中方阵、大方阵就不是正方形。故而从一定意义上讲,李靖的六花阵也可以归为方阵的范畴。

但是中国古代的相关著作记述的“方阵”,还是属于最基本的方阵。虽然有些阵法由方阵队形演变而来,但因其外形不再是方阵,古人就单独强调其为“长阵”、“东西阵”、“三阵”等。《国语?吴语》:“吴王夫差陈士卒百人为彻行,有行头,十行千人,有人夫,十族万人,有将军。”

将军为当时独立作战的战术单位,左、右军是同样人数和组织,都系“万人以为方阵”方阵的作用,在于联合众多个体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彼此之间互相制约、互相支援,从而达到整体部队“止如堵墙,动如风雨”的目的。方阵阵地坚固,士心统一,士气盛旺,可以集合所有人的力量推进部队整体前进。

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说: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石砍来,乱杀砍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方寸,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平日十分武艺,}l}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谓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

容活波者也。可见有了大方阵的制约,所有士卒都必须统一行动,不容随便进退,大大提高了整体的作战能力。

参考资料

【1】纪效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