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于皇太极嗣位之初,即开始向明军学习,努力缩短双方在传统火器技术领域的差距。清军统帅皇太极十分注重发展火器技术和火器部队攻击能力的提升。在明清战争初期,早期军事技术交汇带的形成以及边缘效应作用推动明军军事技术力量的增长。吴桥兵变后,掌握西式火器技术的明军火器部队投向后金,成为后金学习西方近代军事技术的契机,最终促成了双方军事技术对抗格局的逆转。
天聪五年正月,后金首次铸成“天佑助威大将军”炮。此炮虽然是仿照西洋红夷大炮形制所制,但由于铸造者均是满洲政权招募的汉族民间工匠。因此,火炮并未能秉承西方火炮设计和制造的模数化思想,其本质仍然属于传统火器技术发展技术的延伸。据《八旗值月档》记载,皇太极在铸炮之后的第三个月检阅伶养性旗下的新编汉兵,因“验放火炮、鸟枪娴熟’,赏给军士毛青布。在天聪五年七月大凌河城之战中,后金炮兵部队在伶养性率领下,与明军展开炮战,并攻陷明军后勤基地——子章台。
大凌河战后,后金加快了火器部队建设的步伐。天聪七年正月,兵部启心郎丁文盛、赵福星向皇太极的奏折中可以看出后金军事技术发展的初期成果,“……汗官兵精壮,盔甲坚固,刀箭锋利,战车梯木甚是得法,枪炮火器最为有用。又兼红夷、云梯,欲取城池,如反掌之易。”
奏折中还提出凭借后金现有的武器装备,对于关东的小型城市,“或用枪炮攻打,或借云梯攻取,指日可得。”皇太极本人也十分重视后金部队火器化的进程,每年拨出巨额经费用于火炮的铸造,甚至引起了少数朝臣的不满。朝臣鲍承先曾写奏折劝谏:“今闻又造大炮,汗连年铸造大炮,并所得红夷炮,尽可足用,又何必添造,不惟费民财力、亦且载运艰难。况时有不同,前年在凌河打台有用,诚所谓大材而小用,若下次再用红夷攻城,彼必多方
设备,必不同前年容易。”
朝臣启应元也在奏折中指出:“今天意在我,皇上借此机会,可以成功。天意不再彼国,任他千万枪炮,不济于事。……枪炮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又何必烦心制造也。”较之这些朝臣,后金统帅皇太极显然更加懂得大量重型火炮在明清军事技术对抗中的重要意义。他不仅继续坚持铸炮,还非常重视火器部队的日常训练,多次亲临沈阳的北演武场,检阅咚养性所率汉兵进行大炮标靶射击。到崇德八年,清军已拥有重型火炮一百多位和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炮兵部队,实现了提高部队在热兵器条件下攻击能力的目的。
可见皇太极能够征服明朝,靠的不仅仅是骑射,更是火器的威力。
参考资料
【1】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