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不仅战斗素养差,而且几乎是一触即溃,闹出了许多笑话,被人们戏称为“德军的猪队友”。鲜为人知的是,这其中也有盟军心理战的功劳,尤其是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更是将此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实,心理战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战术,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心理战的影子,只是交战双方的重视程度有差别。自二战爆发伊始,盟军为瓦解对手斗志,减少伤亡,加快战役进程,十分重视心理战,专门成立了心理战机构——心理作战处。
并将其作为一项关乎战役全局的重要任务。为配合登陆西西里岛作战,心理作战处再次施展他们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单告诉意大利士兵,不要为德国做无谓的牺牲,不要做“替死鬼”,拿着宣传单投降,安全可以得到充分保证。
让人头疼的是,宣传单好做,如何大面积、准确地将宣传单“发给”对手?是心理作战处眼下最要紧的事情。空投是他们最先想到的方法,但效果很差,尤其是在一万米高空投放,居然偏离目标近100公里,只有3%的宣传单投放准确。
宣传中队的门罗少校认为,造成投放不准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问题,他对投放进行了改进。将装有传单的容器从飞机投放后,在下降到距离地面约800米时,容器自动引爆,传单准确地散落在大约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门罗弹”由此而生。
于是,盟军专门成立了由12架飞机组成特别空投小队,负责“门罗弹”的空投任务。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他们想出了各种投放方式,甚至发明了用炮弹发射宣传单。然而,官兵们并不看好心理战,不相信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能让对方投降。
敌后执行袭扰任务的部队嫌累赘,不愿带这些宣传单;炮兵不愿发射“无用的哑弹”;负责空投的飞行员也常牢骚满腹;甚至一些将领对此也是嗤之以鼻,蒙哥马利就曾经说过:“我的部队不需要宣传车,我需要的是飞机、大炮和坦克”。
但西西里岛战役,所有人对这种“纸弹”刮目相看。
1943年7月,盟军登陆西西里岛的同时,大量的宣传单也投放到意大利军队的阵地上。本就十分厌战的意军官兵,犹如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他们拿着宣传单纷纷向盟军投降。也就是说,这些宣传单成了他们的“投降证”。
在盟军的打击下,传单的宣传效果更加显著。刚开始,还是几十人一批的意军官兵投降,到后来是数百人手拿“投降证”,跑向盟军一方投降。但仍然有一些意军没有选择投降,倒不是他们有多勇敢,而是盟军的投放数量有限,没有传单了。
有一次,两名投降过来的意军士兵,十分着急地找到一位美军军官称,他们连队还有60多人想投降,但因为手里没有“投降证”不敢过来。美军军官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派人带上“投降证”,将这些人全部带了过来,他们纷纷表示谢意。
这一幕,完全出乎盟军官兵们的预料。在他们看来,凭借意大利军队的实力,根本不是盟军的对手,但也不至于这么“期盼着”投降。这哪里是军队?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过,前线的官兵们越来越喜欢传单,因为可以不放一枪地解决战斗。
就连高级将领们也对传单的作用刮目相看。蒙哥马利一反常态,亲自命令各部队要不停地向对方阵地发射“纸弹”,因为对手投降的越多,功劳就越大。巴顿也不甘示弱,命令所属部队每到达一座城镇,先进行阵前宣传,再考虑进攻的事宜。
靠传单,盟军在西西里岛接受了十几万意大利军人的投降。正如一位心理作战处的军官说的那样:“散发传单几乎像空袭一样有着致命的打击力量……”;甚至有些士兵认为:“西西里岛不是用飞机、大炮夺取的,而是用‘纸弹’攻下来的!”
从此,心理战成为盟军最有效的武器,它不仅挽救了盟军许多士兵的生命,而且在心理上彻底地瓦解了对手的斗志,加速了战役进程。在整个二战中,盟军散发传单或其他宣传品约15亿份,用于印刷传单用的纸张,每个月消耗就高达140吨。
不过,心理战是为战争服务的一种特殊手段,不具备单独完成军事、战役的能力。它需要一方在军事力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在政治上顺应历史潮流、大势所趋;另一方则是兵无斗志、战则必败。这是赢得心理战的必备条件,否则只能是空想。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