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物理学影响哲学,但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

刚刚看见有人在提问说,“如果没有了哲学,量子力学还是量子力学吗?”

国际物理学界的泰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学界拥有非常崇高的威望。他是如何看待哲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的呢?杨振宁在他所作的《谈谈物理学研究与教学》一文中,用了这样清晰地描绘:物理学影响哲学,但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这是一位大思想家、科学伟人对哲学与物理学的精辟判断。我们纵观杨振宁70多年的科研工作,恰恰是他一直在用实践行动推翻哲学。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发表论文,联手得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科学理论,吴健雄女士又做实验证实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于是就否认了之前思想界“宇称守恒”的猜测。而“宇称守恒”原本就是一种一般性的哲学猜想,并没有实验的支撑。

杨振宁

无独有偶,不仅仅是杨振宁一个人,其实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轻视哲学的重要性。比如,与杨振宁在学术上几乎并驾齐驱的温伯格,他就在1988年给友人戴维斯医生的信中,特别答复了友人的一段提问,告知他的科学研究工作从来与哲学无关。之前,这一位友人询问他,哲学在他的理论和科研进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地位”,温伯格直接回复他说,哲学这种小玩意只适合“在下午喝咖啡的时候用于消遣”,但“并无实际用途”。他还说,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是优秀的,他就应该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迈进,而不是夸夸其谈哲学。杨振宁和温伯格,他们是当今世界上在世的地位最高、名气最大、成就最突出的物理学宗师,而他们都一致对哲学进行了低评。

温伯格

过去,总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乱说什么“哲学指导科学”,但实际上科学和哲学其实是两个维度,更不是一个层面。哲学和科学并没有师承关系,我们今天所谈论的“科学”,并非是从牛顿那里发源的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的方法体系,而是自人类文明出现之后,科学就已经生根发芽。从渊源看,科学的历史并不短于哲学。阿基米德就是古希腊时代的杰出物理学家。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都是影响了世界几千年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中国的墨子也在自然科学上有过重大贡献。在其完成的《墨经》一书中,有着小孔成像,光线直射,光影成像、斜面问题、浮力问题,和杠杆原理等一系列科学成果。牛顿确实把他的著作的名字称之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因为当时还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命名,并不代表物理学就是从哲学那里来的。

欧几里得

那么,物理学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物理学来源于人类在思考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和实践。而哲学本身仅仅代表了纯粹的思考,缺乏的就是实证。没有观察和实践,就没有实证。缺乏实证,是哲学最大的缺陷,而且无法弥补。德谟克利特说,“万物由原子构成”,似乎“原子”这个概念是他发明的。但其实,德谟克利特口中的“原子”,只是哲学概念上的原子。而近现代物理学描述的“原子”,才是科学概念上的原子。德谟克利特能联想到“原子”,这并无稀奇之处,任何一个人只要稍微想上几分钟,都能得出类似的结论。即使没有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的概念,因为与生俱来的求知和好奇的本能,物理学家为了探寻物质的本质,也会自觉自愿的通过做各种实验,不断地将物质进行细分下去,用不着哲学家的帮助。波尔的量子化的原子模型,就不是古往今来任何哲学家可以通过想象力想出来的。

波尔

人类从来不缺欠思考,缺乏的是将思考做证明。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家,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显然要高于哲学家。这个优秀的品质,不在于智力,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思想性和思维方式。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显然与哲学家是迥然不同的。他们的思维模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这两个特征极其重要:取舍和量化。

取舍,意味着物理学家寻求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既然是最好的,肯定要舍弃掉不那么好的东西。这代表物理学家并不信仰所谓的“一切皆有可能”,而是“答案只有一个最好的”。物理学家只相信数据和实验,并不从神秘主义那里找寻另外的答案。这是一元化的方法论,科学就是一元化。一元化保证了科学是最靠谱的。而哲学无论其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堆积,其本质还是两个字:瞎猜。哲学就是在科学来得及解释的地方做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就是瞎猜,因为哲学家缺乏考证和实践的有效工具,或者他们直接不屑于去做任何的实证。

物理学家还习惯于用量化的手段来解决一切实际问题。比如,这一堆炸药中蕴含多少能量,都可以做出精确的计算。而哲学家对问题或者现象的描绘,总是含糊其辞。比如,哲学家说,宇宙是一股气衍化的,但是这“气”如何量化?它的成分是什么,性质是什么,有多重,需要多少?哲学家是说不来的,他们只能拍着脑袋胡说八道,反正吹牛不用上税。

吹牛

杨振宁等最顶级的物理学家,这些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他们之所以获得巨大的科学成就,无一不是从脚踏实地中来,与所谓的哲学并无瓜葛。至于量子力学与哲学的关联,这里可以做出明确的答复:量子力学是建立在无数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可靠物理学科,与哲学并没有关系。量子力学可以启发哲学思想,但是哲学本身无法创造和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