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10日凌晨,马修.李奇微率领的第82空降师,乘坐运输机扑向西西里岛。由于飞行员缺乏夜间飞行经验,又因为隐蔽不得使用无线电,致使机群队形散乱并偏离了航线,只得返回重新进入,结果被德军击落8架,击伤10架。
队形被打乱的第82空降师,只有一个连降落在预定地点,其余的都远离目标,最远的被投放到100公里以外,而且伤亡很大。尽管有一大半的伞兵没有到达集合点,但降落后的伞兵都能主动投入战斗,阻击德军向滩头推进,战斗异常激烈。
在比亚佐山阻击德军的200余名美军,在伤亡150人的情况下,硬是抵住了德军的反扑,有力支援了登陆滩头的部队。李奇微随即命令第2梯队火速增援,在飞临己方海军和地面部队上空时,却被当成敌机,顿时,海上、地面一片轰鸣。
机群只得仓皇躲避,许多飞机相撞起火,惊恐万分的伞兵慌乱跳伞,结果又有23架飞机被击落或相撞坠毁。两批次的残余伞兵加入了登陆部队序列,在5天的战斗中,第82空降师参战的5300多名伞兵,伤亡2300多人,可谓元气大伤。
英军第1空降师的情况不比美军好多少。第1梯队的2500余人搭乘137架滑翔机,在距离西西里岛3公里处,来不及升高到预定的脱钩高度,只得在低空脱钩。因为高度太低,有69架滑翔机坠入大海,致使600多名伞兵淹死。
滑翔到岛上的英军只有2架到达预定目标,其余的也分散在10公里的范围内。第2梯队的2000多人在增援时,遇到了和美军同样的遭遇,被己方军舰当成德军,14架运输机被击落,25架与机群失散后返航,到达目的地只有200人。
英军伞兵与德军展开激战,作战目标却久攻不下,最后不得不依靠登陆部队完成。西西里岛战役实施的4批次空降折损15%,其中75%的损失是己方部队造成的。就此,人们十分看好的行动以失利而告终,被认为是一次毫无收获的空降。
难道,空降兵成为战场的“鸡肋”吗?
1943年的西西里岛战役,盟军首次大规模的空降行动以惨败而告终,对支援登陆的作用有限,甚至可以用毫无收获来形容。战后,许多盟军将领认为大规模空降得不偿失,应该将空降作战限制在营一级规模,同时将空降师从军队序列里删除。
艾森豪威尔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德军自开战以来,成功运用空降创造了多次战争奇迹,说明了空降作为新兴的特种作战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西西里岛战役中空降失利的原因很多,但都不应该成为解散空降部队的理由。
首先,空降作战缺乏计划准备。按照传统的认知,伞兵只需投送到目的地上空即可,但事情远非这么简单,航行中被对手炮击该怎么办?被投错位置后,伞兵们如何快速集合等?都需要事先进行演练,尤其是大规模的空降,更要有多个计划。
其次,将空降部队孤立使用。在盟军登陆西西里岛的计划中,是将开始登陆作为战役的起点,空降只是辅助,在主观上有轻视的原因。致使空降作战的具体内容未列入整体计划中,其他部队不知道何时、何地会有己方的飞机飞临自己的上空。
更重要的一点,缺乏经验,通讯联络不畅。首次进行的大规模登陆战役,各部队的联络是个很大的问题,而空降部队与各兵种更没有建立通讯联络,再加上精神高度紧张的海军和地面部队官兵,在没有通讯的保障下,自然将自己人当对手打。
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话说:“在盟军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己方的飞机沿规定的航线飞行,仍然遭到自己的炮火攻击,实在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愤怒的空军将领更是警告,如果陆军不加强空中识别与配合,空军拒绝受领任务。
为此,艾森豪威尔却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专门向各级部队将领提示到:从总的战略态势看,在盟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各部队大可不必神经紧张,见飞机就打,应该遵照先观察识别,后采取行动的基本程序。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原因。当时,德国伞兵的强悍战斗力,在盟军中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而同时,他们却从来没有见到过盟军的空降兵是个什么样子,再加上敌情通报中,西西里岛驻有德军第1空降师,误会就是这么产生了。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