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心理力量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生活的艰难?

最近收到这样一条粉丝留言:

“KY君,生活真的太难了。每天光要应付工作和家人就让我觉得身心俱疲。可即便如此我还要装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因为无论是领导还是父母,都不会喜欢一个负能量的我。只有乐观开朗的孩子,才会获得肯定。

但我真的好累。我不敢和别人谈这些,谁会想和负能量的人做朋友呢?我只能自己去转移注意力,刷抖音、打王者,但是又觉得这样浪费时间又空虚。

我渴望一种新的生活,渴望获得全新的自己。

KY你说,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发生改变?我如何才能快乐起来?”

看到这条留言以后,我们在KY粉丝群中做了一个小调查,共回收到170份有效反馈,有58.24%的被访认为生活是艰难的。

注:本次调查使用的随机样本来自KY粉丝群体,若以此数据推论其他群体的情况,可能出现偏差。

看来,生活艰难是一种普遍的感受,ta们并不会和人沟通关于生活艰难的真实想法,其中的58.59%认为“表露真实的自己是危险的”。

在这些认为生活艰难的被访中,有57.57%的人认为,“虽然生活很难,也要装作一切顺利”;有71.72%的人和这个留言的粉丝一样,会通过打游戏、看综艺、加班等活动来逃避烦恼。

可以说,有很多年轻人,在艰难的生活面前,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这个结果令我陷入沉思,也促使我开始写作今天这篇文章。

我们想告诉大家,其实,越是面对着艰难的生活,我们越需要“保持脆弱”,而不是用厚厚的铠甲把自己深深埋藏起来,充满了对他人和外部世界的防备。

因为只有在脆弱中,我们才是开放的。只有当你是开放的,新的事物才有可能从外面走进你,在你的体内发生。

请看今天的文章。

01.

在Anna Bruk等人(2018)看来,脆弱(vulnerability)是指:尽管有恐惧,但仍然愿意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持开放态度,愿意暴露自己的情感。

它意味着我们不害怕被拒绝,愿意放弃对自身全然的控制,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充满风险的位置。

我们谈论脆弱的时候,谈论的是一种没有防御或者防御程度低的生活。

脆弱的人是敞开的,不以“活得安全”作为人生的信条,ta们愿意进行尝试,迎接来自外界的所有回应,即便得到的是拒绝;

脆弱的人不害怕伤害,愿意面对自己的所有面向,容忍自己的挫败和丧失,而不是把令人痛苦的感觉隔离开来。

在ta们看来,感知伤害是人生的一部分,在被伤害后能够涵容痛苦,继续拥抱生活,同样是人生的一部分。

脆弱是朝向适应现实的,对个人的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

02.

但我们常常回避脆弱。就像文首提到的小调查一样,这一届年轻人已经不相信打开内心了。有超过一半的被调者认为,“袒露真实的自我是危险的”。

尽管我们需要脆弱,但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将脆弱与恐惧、羞耻、悲伤和失望等黑暗情绪(dark emotions)联系在一起,即使它们深刻地影响了生活、爱和工作方式,这些情绪我们也不想讨论。

比如,不敢率先承认自己对他人的爱,因为这看起来像是放弃了自己对这段关系的控制权,有着被拒绝的可能;不敢在工作中说出自己面临的困难,因为这意味着无能;不敢表露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恐惧和悲伤,因为这代表着软弱和矫情。

在现代社会中,脆弱依然被看作需要隐藏和规避的情感,需要将其从我们的经验世界中清除掉。尤其对男性来说,在男子气概中,脆弱往往被认为是缺点,而不是美德。

情况在今天变得更加复杂,不论男女,更被社会认可的气质是坚强、果敢,流露脆弱不仅可能会被看作“软弱”,还有“装可怜”之嫌。

这也与我们的防御有关。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都可能被伤害的世界,为了避免某些伤害,发育出了许多自我防御机制。脆弱带来的痛苦,常以这种方式被我们隔离掉。

“我不愿意去想让自己感觉脆弱的事。这提醒着我自己的失败和不如别人,不如逃避,我不看,它就不存在。为什么我非得承认自己能力不足不如别人呢?但我依旧不快乐。”

——李伯伯,女,24岁,

儿童产品设计师,北京

在回避脆弱的过程中,我们变得自我封闭。当我们把痛苦隔绝在心门外的时候,我们也把一切新鲜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把所有可能改变我们当下状态的美好事物的发生,一起阻挡在了自身以外。

03.

在休斯顿大学社会工作学者Brown Brene看来,脆弱是爱、归属、欢乐、勇气、共情和创造的诞生地,是希望和真诚的源泉。

这首先是因为,在脆弱中,我们是真实面对着自己的。我们能听到内心真实的需求,而不是根据外界的看法、否认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想法,排除自己身上的某些面向。

其次,脆弱的状态意味着我们在不断尝试。我们把自己置身于不熟悉的、新的可能性中,因为这种不确定而持续感受到脆弱。

但一切改变都源于尝试,我们在遭受着被拒绝、失败的风险的同时,也拥有了与人连接、获得成功的希望。

因为我是脆弱的,所以我有着对他人的需要,也敢于向他人表露真实的自己。我也因此能够理解他人的脆弱,最终使我们能够走向信任和相互扶持。

“开始很难非常难,因为你要敞开,面对自己心里的黑洞,这种感觉太可怕了。但我因此开始向好朋友诉说,发现其实她也有类似的恐惧。我们相互倾诉了很多,说了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关系变得亲密、深厚了很多。开心的同时,回头看看,才发现其实很多年前我们就有机会有这么好的关系了,以为自己很孤单却不知道连接的可能性一直在身边。”

——jesicca,女,28岁,编辑,上海

04.

当一个人是脆弱的,ta对他人就可以有更好的共情——因为ta们不害怕体会到情感,也更能理解他人深深埋藏起来的脆弱和痛苦。因此ta们对待他人更为仁慈。

ta们欢迎未知的可能性,准备好了承受生活中的各种遭遇,是因为ta们更有勇气、更相信自己,也是因为一种“无论欢喜悲伤,都是生而为人的珍贵体验”的人生价值观。

这种脆弱的本质,是对待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深深的敞开——一种允许新事物发生发展的人格开放性,最终因为开放,你迎接了变化的发生,从而走向了自我的康复。

关于如何做到保持脆弱,把“向着万事万物深深敞开自己”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自爱。如果不能够爱自己,不愿意看一看自己真实的需求、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痛苦、不相信自己的欲望和感受是重要的,你的敞开就无从说起。你对生活的感受,就会很容易被社会的评价影响。

接纳。接纳自己不可能控制一切、接纳他人有着和自己一样的人性的复杂性。这种接纳会让你放下高的预期,从而更平和地看待生活。

有意识地放弃一部分生活中的防御。不畏惧痛苦,认识到它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特权。认识到自己随时可能受到伤害的现实,同样,也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处理痛苦。只有放下防御,我们才是敞开的,新的事物才能刚好地走进我们。

“之前压力很大,但不敢承认,更不敢表达。总想着自我管理,觉得不应该让自己情绪失控。我试过读书、运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但疲惫感很快又席卷而来。后来和朋友聊天,ta告诉我,如果不直面情绪,我没办法真的改变。

后来,我决定承认和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每晚用手机录音,说一说当天的想法和感受。周末回头再听,像在和自己对话,常常会觉得感动和治愈,很神奇。

我坚持这习惯半年多,对自己有了更多了解,也更能接纳自己。因此,我好像有了真实面对外界的勇气。在人际关系中敢于放下防御,更真诚地沟通,工作的体验因此变好了,还和几位同事成了很好的、相互支持的朋友,终于感受到了新生活。”

——冬天,男,31岁,写手,上海

掌控意味着已知,允许意味着未知。回到文首粉丝的提问:要想生活发生改变,获得新的可能,必须承受风险、放弃掌控、让自己意外——我们无法预知是好的可能还是坏的可能,我们只能向万事万物深深地敞开自己。

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生活并不容易,但也正因其艰难而显得更有价值。有些人想躲避艰难,封闭内心来阻隔焦虑和压力,但这是对真实情绪和感受的压抑,长此以往会损害身心健康。我们必须敞开身心,与自己对话、与真实的世界互动,才能成为心理灵活性更强的人。

不过,走向开放、接纳脆弱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这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当下的防御机制,也不意味我们要立刻“开放”,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难以承受的时候,依然可以有选择地退回到安全领域,逐渐消解自身的痛苦。

但最终,如果想过更有可能性的生活,让更新和更好的事物在我们体内发生,就要求我们必须看到面前的另一条路径:从安全领域走出,以开放而脆弱的状态迈向这个世界,从而过上更为丰盈的人生。

References:

Anthony, E. J. (1987).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The invulnerable child, 3-48.

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A New Slant on Vulnerability: Strength Not Weakness.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za/blog/the-human-experience/201202/new-slant-vulnerability-strength-not-weakness

A New Slant on Vulnerability: Courage Not Conformity.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za/blog/the-human-experience/201203/new-slant-vulnerability-courage-not-conformity

How Men Get Penalized for Straying from Masculine Norms.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hbr.org/2018/10/how-men-get-penalized-for-straying-from-masculine-norms

How Vulnerable Should You Let Yourself Be?.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evolution-the-self/201801/how-vulnerable-should-you-let-yourself-be

Overcoming a Fear of Vulnerability and Love Your Imperfections.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www.verywellmind.com/fear-of-vulnerability-2671820

Smith, E. (2020). Your Flaws Are Probably More Attractive Than You Think They Are.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9/01/beautiful-mess-vulnerability/579892/

Vulnerability.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feeling-relating-existing/201505/vulnerability

Vulnerability: The Key to Better Relationships | Mark Manson. (2020). Retrieved 8 July 2020, from https://markmanson.net/vulnerability-in-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