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画的这幅《犀牛》何以闻名于全世界?

南大西洋中部小小的圣赫勒拿岛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恐怕当数它作为天然的监狱,囚禁了在1815 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失利而被流放的拿破仑·波拿巴。不过还有一个震惊欧洲的奇迹也曾在这座小岛上驻留——当然,和那位法国皇帝相比,它的破坏性可小多了,而且对于1515 年的欧洲而言,也确实算是奇迹。它是一头印度犀牛,同样也被囚禁了起来,不过是在一艘从印度远航至里斯本、在此地做短暂停留的葡萄牙货船里。这趟旅程可算是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

当时欧洲正处于迅速扩张的边缘,很快就将在世界各地探索、测量、征服,这些都有赖于船舶建造与航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此外,人们也热衷于将迅猛发展的科技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播,而这要依靠另一项技术——印刷术。这两种不同的发展在本节的文物上均得以体现,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作之一,所描绘的这头印度犀牛至少在一个方面比拿破仑幸运:它的肖像是由阿尔布雷特·丢勒绘制的。

(图)丢勒《犀牛》图片

丢勒的《犀牛》为木刻版画,绘有一头巨型野兽,头顶的字母“RHINOCERVS”(犀牛)表明了它的身份,其上有表示年份的“1515”,以及画家的姓名缩写“AD”。犀牛侧身而立,头部偏向右方。丢勒很巧妙地给图画加了边框,将犀牛的身体圈进一个仅能勉强容身的密闭空间,给人一种受束缚的观感。他还故意舍弃了一部分犀牛尾巴,并让它的角紧紧地抵住右边框。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犀牛在试着逃跑,一定会惹出大麻烦。

犀牛来到欧洲的故事告诉我们,葡萄牙不仅想跟印度进行贸易往来,还想在当地建立永久基地——这是欧洲人侵占亚洲土地的开端。这一目标的得逞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葡萄牙帝国驻印度第一任总督、印度殖民地的有力开拓者,也是为我们带回犀牛的人。1514 年,阿尔布克尔克去与古吉拉特苏丹商谈一座岛屿的使用问题,随行使节带去了奢华的礼物。苏丹也有回礼相赠,犀牛便是其中之一。这件活生生的礼物似乎让阿尔布克尔克有些不知所措,他因此借葡萄牙一个小型舰队路过之机将犀牛送回里斯本,作为给国王的贡品。一头犀牛的重量在1.5 吨到2 吨之间,在16 世纪,用船运送这样一头庞然大物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1515 年1 月初,犀牛踏上了旅途。陪伴它的除了它的印度饲养员奥森,还有大量的大米,这种食物对犀牛来说可能有点古怪,不过体积比它日常的草料小得多。我们不知道犀牛对这一食物作何想法,不过至少它活了下来。经历了120 天的海上旅途和仅仅3 次短暂停留——莫桑比克、圣赫勒拿岛和亚速尔群岛,它在5 月20 日抵达了里斯本,引得大批民众前来观赏,啧啧称奇。

(图)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图为丢勒自画像

犀牛抵达的那个时期,欧洲人既着迷于海外充满可能的未来,又积极谋求恢复内部深远的传统。在意大利,人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发掘古罗马的建筑与雕像,这些考古工作逐渐揭开了过往世界的真相。来自东方的异域生物犀牛的现身,对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来说,是另一件古董重见天日。罗马作家普林尼曾描述过一种类似的生物,它们一度是古罗马圆形剧场中的明星,但在其后逾千年的时间内在欧洲销声匿迹。古物的再现十分振奋人心,可被看作一种活生生的动物学的文艺复兴,且伴随着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财富的诱惑,无怪乎丢勒会做出如此强烈的反应。

葡萄牙国王决定把这头犀牛作为礼物送给教皇,他需要对方支持自己确立对东方国家的支配权,而他深知教皇和整个罗马都将为犀牛着迷。但是这头可怜的犀牛没能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运载它的轮船在离开拉斯帕恰港口后遭遇了风暴,船上人员全部遇难,作为游泳好手的犀牛由于被铁链拴在甲板上,也没能逃过一死。

但这头犀牛的故事却一直流传着。在这头异域生物活着之时,关于它的诗歌、故事和素描便已传遍欧洲。有一张素描传到了纽伦堡的丢勒手里。我们不知道那幅素描原作如何,但没有亲眼见过犀牛的丢勒参照它完成的作品明显带有很多艺术家自己的想象成分。乍看上去,它很像印度犀牛的模样,粗壮结实的大腿,如披着盔甲般的身躯,长鬃毛的尾巴,以及头上标志性的独角。

(图)古罗马圆形剧场(又称古罗马斗兽场、古罗马竞技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

但细看之下有些地方不对,事实上,如果跟真实的犀牛比较,谬误之处有很多。它的腿上也有鳞,脚趾过于巨大而且外翻,皮肤上有褶皱,僵硬的线条从腿部往上延伸,看起来更像是一层盔甲,而不是皮肤。它的脖子上还有一个多余的小角,没人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这头奇怪的长着胡须的生物浑身布满了鳞片与旋涡状图案,令人立刻联想到军用品或者装饰品。

尽管和真实的犀牛相去甚远,但由于真实的那头已经淹死,丢勒的这幅画像便成了数百万欧洲居民心中的犀牛形象。得益于木版印刷技术,丢勒能够大量印制此画像,满足了无数民众对这种生物的好奇心。

丢勒所生活的纽伦堡是座巨大的商业中心,也是首批印刷店铺与印刷商的根据地。1515 年,丢勒本人已作为版画制作人小有名气,因此各方面条件都适合他将自己绘制的犀牛变成能赚钱的印刷品。他一生中卖出了4000 到5000 张犀牛画像,此后以其他形式出版的销量更是以百万计。

(图)比萨教堂,为纪念比萨城的守护神圣母玛丽亚而建

这一形象已深入人心,就算后来出现了描画更为准确的版本,丢勒的犀牛画像在有关自然史的作品中的地位仍不可动摇。17世纪,它的复制品无处不在,从比萨教堂的大门到南美哥伦比亚某座教堂的壁画都有它的身影。如今,它也出现在马克杯、T 恤和冰箱贴上。

在创作这幅《犀牛》5 年之后,丢勒遇到了另一种充满异国情调的物品。1520年在布鲁塞尔,他见到了由阿兹特克马赛克拼贴出的各种面具及动物造型,它们与犀牛一样新奇而令人激动。“各种奇妙的物品,”他写道,“用途各异,在我眼里比奇迹更美丽。”欧洲人将要面对的各个新世界,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看待自我的方式。

▌摘自《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尼尔?麦格雷戈(著),新经典文化图书授权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