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泰莱里亚岛,位于突尼斯与西西里岛之间,号称“地中海中部的直布罗陀”。二战期间,盟军登陆非洲后一路向突尼斯推进时,德、意两国意识到增强该岛防御的重要性,由此引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由航空兵主导的战役开始了。
盟军实施“肉馅行动”,成功地将德军的注意力放在了希腊和撒丁岛,对西西里岛的军事准备正在紧张地进行。为扫清登陆障碍,潘泰莱里亚岛成为首先要打击的目标。对于只有83平方公里的小岛,几十万盟军为什么就不能绕开呢?
在盟军看来,潘泰莱里亚必须夺取。
1942年11月,盟军取得了北非战场的胜利,并控制了整个突尼斯海峡,潘泰莱里亚岛完全成了一座孤岛。再加上,岛上守军薄弱,更没有威胁最大的驻岛航空兵,不可能干扰盟军登陆西西里岛的行动。那么,盟军为什么还要一定夺取它呢?
首先,从地理上来看,潘泰莱里亚岛可谓是,轴心国防御盟军进攻意大利的前哨阵地,尽管此时成了一座孤岛,但德、意两国仍大肆吹嘘该岛固若金汤,以此鼓舞德、意两军的士气。而盟军要做的,就是打击对手士气,赢得这场心理战。
其次,尽管盟军有登陆非洲的作战经验,但对攻占防御坚固的岛屿,还没有十足的把握,特别是航空兵在夺岛战役中的掩护、支援等战术,没有进行过实战检验。可以通过进攻该岛,“磨合”一下盟军各国航空兵的统一指挥和协调的能力。
更主要的一点,当时盟军的战斗机大都有“腿短”的毛病,攻占潘泰莱里亚岛可以缩短近90公里的进攻距离,并以此按照作战半径计算,可以对西西里岛全岛进行全覆盖打击。换句话说,潘泰莱里亚岛是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最佳的前进基地。
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等人力排众议,坚持攻占该岛。在他们看来,岛上近3万守军和平民,仅有3口水井,淡水供应十分紧张;再加上德军在开战前就撤离了该岛,留守的意大利军队厌战情绪浓重,甚至有不战而降的可能。
为了彻底瓦解守军士气,盟军决定用航空兵和舰炮不分昼夜地进行轰炸,既显示盟军实力的强大,又不给守军睡眠、休息的时间。这样,意大利军队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想的不是如何防御进攻,而是如何想法撤离,或者干脆投降。
让盟军没有想到的是,意大利军队就是不投降。
1943年5月,就在突尼斯战役结束的当天,盟军就对意大利本土、西西里岛、撒丁岛,以及德军在希腊驻守的港口、机场等,进行大规模的轰炸。不仅掩护盟军准备登陆西西里岛的战略意图,而且可以重点打击登陆障碍——潘泰莱里亚岛。
第一阶段共进行了10天,盟军每天出动约100架对潘泰莱里亚岛轰炸两次。同时,白天用航空兵对该岛进行封锁,晚上交由水面部队负责巡逻,彻底地其围成一座孤岛。轰炸的效果很理想,守军的炮台、防御工事、通信和交通全部中断。
同时,岛上仅有的3口水井被炸毁,缺水少粮的平民不得不涌向军营,躲避在炮台的地下弹药库。挤在有限的空间里,孩子哭、女人叫;尤其是自轰炸以来,小岛上空未见一架己方的战机,极大影响了意大利官兵的士气,斗志彻底瓦解。
第二阶段还是10天。盟军每日的轰炸次数增加到6、7次,甚至是20次。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话说:“无休止的轰炸旨在让守军没有睡眠和喘息的机会,并不战自垮”。由于增加了夜间空袭,意大利守军连晚上修路、修工事都不能进行。
此时,守军只有两门高射炮还能发射,其余全部被毁;公路交通、电话彻底中断,命令只能由传令兵传达。更揪心的是,岛上的存水至多只能坚持4天,官兵们精疲力竭,厌战、投降情绪弥漫在整个小岛。盟军期盼的不战而降,就要实现了。
谁知,守军将领帕维西少将在此期间,居然两次拒绝投降。倒不是他有多么的勇敢顽强,而是在空袭中,意大利军队躲在地下工事里几乎完好无损,1.1万人仅伤亡不到250人;一旦投降,既有不战而降的嫌疑,又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
说白了,他想体面地结束战争。于是,他不停地向上级要求投降,直到意大利军方授权其接洽投降事宜。他决定中止不人道的挣扎,而被激怒的盟军加大了轰炸力度,升起的白旗被淹没在硝烟弥漫中,盟军根本无法看到,开始强行登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