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懒觉的代价有多大?

 和很多帝王一样,中年以后的刘邦,接班人问题上,也曾在长幼嫡庶,母亲已经不受宠爱的嫡子,和母亲正得盛宠的幼子之间,激烈摇摆过。

具体说,次子、吕后的儿子刘盈,刘邦长子,是同外妇、从来就没有过名分的曹氏所生,无论从那个角度讲,都不可能有成为储君的机会,和幼子、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之间……

戚夫人,济阴定陶人,相传出身名门,卫国公族后裔,父亲戚鳃原本是秦军将领,入汉任中尉,统领北军,封临辕侯。戚夫人是项羽分封诸侯,任汉王的时候,来到刘邦身边的,换言之,刘邦第一次通过海选形式,选拔嫔妃的佼佼者,初代目超女冠军,地位自然不同。

即使刘邦在争霸中获胜,君临天下以后,最宠爱的依旧是戚夫人,每次出征,别人都无所谓,更别说吕后,长期留守关中,一定将她带在身边。即使在宫中,也整天腻在一起。

御史大夫,第一副总理兼中纪委书记周昌,后面还会反复提到他,说刘邦是桀纣之君,就是因为无意中,撞见刘邦和戚夫人在殿内,注意啊,是殿内,不是宫内,在客厅,而不是卧室里亲热,宫内周昌进不去,赶紧回避,刘邦跑过去抓住周昌,骑在他脖子上,问你觉得,这不是找骂么,我是什么样的皇帝时说的……

刘如意出生时间,已经很难确切考证,只能根据齿序,判断在公元前210年(次子刘盈),和公元前203年(四子刘恒)之间。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原代王、刘邦二哥刘仲因匈奴来攻时,弃国逃跑被废,改封刘如意为代王。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的女婿、原赵王张敖因谋逆被废,改封刘如意为赵王。

刘邦多次表示,刘盈不像自己,刘如意像。不知怎么看出来的,说这话时,两人还都只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多次想要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有个成语,叫“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源自历史上,两位著名的结巴,“期期”指周昌,“艾艾”指邓艾。刘邦欲废太子,遭到吕后一党,以及大部分朝臣,出于不同目的的反对。刘邦传世的两首诗,一首《大风歌》,一首《鸿鹄歌》,后者,“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就是在此背景下,哀叹无法更换太子所作。

尤其以周昌,抵制最为激烈,顾不上口吃,抢着对刘邦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我虽然话说不清楚,但知道这样做不对。“期知其”,比较拗口,说了两遍“期”,我知…… 知道这样做不对。

刘邦明白,自己一旦不在,吕后是绝不会放过刘如意的,赶紧让他到赵国去。还得给刘如意,找一位得力的辅佐,选来选去,选择了周昌,没错,就是反对废长立幼的周昌。

表面上看,派支持吕后、刘盈的周昌,去辅佐刘如意,这不是与虎谋皮么?刘邦明白,周昌反对更换太子,不是和吕后结党,他并不喜欢吕后,只是出于政权稳定考虑。以御史大夫之尊,出任赵国国相,相当于第一副总理,转任某省省长,可见对刘如意的重视。

事实证明,周昌至少主观上,没有辜负刘邦对他的信任。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先弄死戚夫人,戚夫人不能走,刘邦舍不得,要她陪在自己身边,错失了脱身机会,接下来就是刘如意。屡次三番,找各种理由召刘如意入京,周昌一直顶着,兵来将挡,找各种理由,去不了。

吕后改变策略,先召周昌进京。和刘邦一样,她也摸透了周昌的性情,你不是讲道德么,那我就拿道德绑架你。刘如意是诸侯,有自主权,你不是吧,你是臣子,朝廷任命的,现在朝廷让你回来,不回来就是抗旨。没办法,周昌只能回去,临走反复叮嘱刘如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去京城。结果没过多久,没了周昌的刘如意,就被吕后给骗回了长安。

回到长安,急不可耐的吕后,第一时间就要对他采取行动,关键时刻,汉惠帝、刘如意的哥哥刘盈,站出来保护弟弟,虽然夺嫡时,两人是对手,但那是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事。让刘如意住在自己宫中,自己去哪儿,刘如意去哪儿,吕后虽然大权独揽,但刘盈好歹也是皇帝,总不能明抢吧,一时之间无从下手……

 

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不久之后,机会还是来了。

汉惠帝元年十二月的一天,刘盈凌晨早起,去上林苑打猎。头天晚上,原本说好兄弟二人一起去,但刘如意因为年纪小,第二天怎么叫都叫不起来,刘盈心疼弟弟,心说不起不起吧,自己早去早回,应该没什么问题。

结果刘盈前脚刚走,吕后后脚便通过内线得知,刘如意独自在寝宫,落了单,派人拿着毒酒,逼刘如意喝下。刘盈回来时,弟弟已经没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