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五万火器大军为何萨尔浒输了?

明清之际是我国军事技术史上冷热兵器更替的重要时期,大量热兵器投入战场并得以广泛应用。如果单以火器技术对抗而一言,明政权无疑占有一定的优势。明朝是我国火器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北部疆土长期受到游牧部落的袭扰,东南沿海又面临楼寇肆虐的局面,明政府视火器为御敌“长技”,长期致力于军事技术特别是火器技术的研制和应用。

在军事理论方面,《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筹海图编》、《神器谱》、《兵录》等军事著作详细论述了火器研发与实战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作者既有军事技术专家,也有关心军务的士大夫,更有戚继光等统兵将领,从而确保了理论能够付诸实战的检验。从火器研发的角度来看,明政府设立军器局,专门负责火器的制造与管理。通过对外技术交流,明朝军事技术专家成功仿制了噜密统、佛郎机等西洋火器,还独创了世界兵器史上最早的空心爆炸弹——飞炮。

军事需求加之经济、科技的发展造就了明朝规模空前的火器制造业。根据《明会典》的记载,明朝于洪武元年至弘治十八年(1386年-1505年)间就生产了碗口铜统13. 5万个、手把铜统13. 5万把、统箭头405万个、信炮13. 5万个、锻木马子135万个、檀木马子405万个……

由此可窥明朝火器产量之巨。从武器的实战应用来看,明军自统一战争起,于各类野战、水战、海战以及城寨攻防战中主要依恃火器作战。明成祖永乐年间,明军创制了新式的神机枪炮,编有成建制的独立火器部队—神机营。隆庆二年(1586年),戚继光为抗御北方游牧蒙古人而创建了配备火器的战车部队—车营,辅之以马营、步营进行混成训练,其火器应用已经步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尽管拥有火器理论、生产、应用领域的巨大优势,在与尚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后金政权的军事对抗中,明军却陷于极为不利的局面。明与后金的第一次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明军不但损失10万部队,两万余件大小火器悉数为后金所有。黄仁宇先生在《1619年的辽东战役》一文中认为努尔哈赤“利用满军骑兵之机动性,无时无地不造成局部的及暂时的数量上之优劣,遂行各个击破,实际以攻作守。”黄仁宇先生将机动力和攻击力的结合作为满军胜利的关键因素。

明军在与后金军队作战中投入火器的数量、战争的规模均领先于当时世界的其它国家和地区。然而也正如恩格斯所说,机动能力的缺失使明军未能发挥其在火器技术领域的优势。而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军,延续了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政权军事技术研发的固有战略,即在冷兵器条件下较好地实现军事技术的攻击力、防御力和机动力之间的协调统一。

以萨尔浒战役为例,尽管拥有人数和火器上的优势,明军在防御能力和机动能力的对抗中处于下风。明兵的防护装备由藤条、皮革或荒铁制成,朝鲜援兵则披纸甲,其胃由柳条构成,而后金部队装备了精铁制成的铠甲,除胸、背甲外,还配有保护臂、手和头部的甲片,甚至马匹也披铠甲,且甲胃极其坚固,除非用强弓,否则百步之外无法贯穿。

机动能力的对抗更能说明明军在军事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明军数量众多的火炮往往重达千斤,在作战中无法实施有效的机动,不仅未能发挥应有的攻击效能,反成为明军进行野外作战时的累赘。而拥有强大防护能力的八旗军在作战中以重盔铁骑发动冲锋,使明军在交战中频频陷于“矢不及连发,炮不及再藏”的被动局面。由此可见,在冷热兵器并用时期,未能实现军事技术攻防和机动能力的协调统一,成为明军在与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军军事对抗中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资料

【1】满文老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