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三峡大坝的修建高度,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定了175米这个正常蓄水位高度。抛开设计和建造本身的难度、以及加高和过度蓄水可能带来的风险不说,仅仅是三峡大坝建造时牵连到多达一百多万的移民安置问题,就是三峡大坝从图纸变为现实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之一。
一味地加高和扩建收效能有多大?
的确,今年的洪灾来得太严重,但主要是因为短时间内降雨量太大所导致,祸不及三峡大坝本身的蓄水量不够大。2020年南方遭遇的持续性强降雨,以及由此引发的山洪和河水倒灌等自然灾害,并不是多两个水库和加高三峡大坝的高度就能解决问题的。
大家需要知道,这种水利工程修建之前都有比较长的地质考察阶段,在建造之前就会评估设计的可行性,以及牵涉到的移民安置、陆生生态、水生生态、污染防治等问题。且不说这样的灾难发生概率不高,但就收益和成本这个层面来说就明显得不偿失!
简单粗暴点,单凭我国的基建实力来说,当然可以把三峡大坝加高100米,同样也能把洞庭湖和鄱阳湖直接弄成水库,但问题是这么做会导致多少地方被彻底淹没? 而且,现在就为防洪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三峡大坝,也是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带来了一定程度影响,所以这个水利工程在建造之初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好在修建它的利处大于弊端。
三峡大坝、洞庭湖和鄱阳湖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对三峡大坝的了解都是超大水力发电站,其他它最重要的功能除了航运效应和发电功能之外,还具备强大的防洪和抗旱能力。三峡大坝的拦河大坝是混泥土重力坝,而位于河床中部区域的泄洪坝段其实有483米长,一共有45个消能方式相同的泄洪孔,并按照进口高程的不同区分为了深孔和表孔。
其实,三峡大坝的总高度是181米,长度达到了3335米的样子,它位于我国湖北省的宜昌市三斗坪镇境内,是一个静态投资就达到上千亿级别的水利工程。当长江下游遭遇大旱的时候,可以将三峡大坝水下放到这些干旱的区域,一定程度缓解当地土地严重缺水的局面,而当降雨量猛增时,三峡大坝也可以通过预留的防洪水位储水,为下游的防洪工作争取更多时间。
鄱阳湖和洞庭湖分别是我国的第一、第二淡水湖,每当汛期来临的时候,它们和三峡大坝一样都会跟随长江流域一起面临强降水的挑战。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的南昌、九江和上饶这几个市境内,而洞庭湖则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江南岸,最后从城陵矶注入长江。有东、西、南洞庭湖之分的洞庭湖,其实其实际面积已经越来越小,而蓄水量也大不如前。
说到长江,很多人首先想起的都是三峡大坝,事实上,鄱阳湖本就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的重要支流,而它的湖水面积会因为水位高低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是3150平方公里(水位14米左右)和4125平方公里(水位20米左右)的大致湖水面积。其实,鄱阳湖能对长江水位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除了涵养水源以外,当地气候的改善和周围生态平衡的维护都离不开它的存在。
洪灾频发是“天灾”,还是“人祸”?
几乎每年夏季入汛之后都会有洪灾发生,但每次的受灾地区覆盖量和洪灾的侵蚀程度并不相同,所以,当我们描述洪灾的破坏力时会用“60年一遇”、“百年一遇”这类词语。客观来说,一方面:像今年这样频发洪水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性,因为尽管每年长江流域的大部分降水都集中在汛期,但过去这段时间的降水量已有远超往年的平均水平,这些多出来的降水量势必会让地面的排水系统超过自己的承受负荷。
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历史记录数据看出,近年来洪水的严重程度变得比几十年、几百年更明显,这与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围湖造田、滥伐滥伐等现实状况密切相关,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它们存在的意义远不止调节气候,还具有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而现代很多很多建筑物的所在地,也有一部分是过去排水工程组成部分,所以,洪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天灾和人祸的共同结果。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早在年初的时候,水利部就表示今年发生较大洪灾的可能性较大,要求各方提前做好准备。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尤其是长江流域涉及到的区域,更应该在进入汛期之后每日关注天气信息,尤其是和暴雨和自然灾害有关的预警信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确保自己的人生安全,所以,了解洪水自救的方法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