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有一个奇怪的行为,不管小猫当时正在做什么,一旦后颈肉被猫妈妈咬住时,它们都会放弃挣扎,一动也不动。
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在小猫中存在,一些成年猫咪的后颈肉被抓住时,也会一动都不动。科学家们就曾经用夹子将成年猫的后颈肉夹住,结果发现它们像是被催眠了一样放弃挣扎,所以这种行为又被叫做“夹子催眠”,也叫做: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
我们知道,老虎也是猫科动物,那发生在猫身上的事情,会在老虎身上也重现吗?
猫科动物的后颈肉
动物园中,饲养员们注意到,当老虎移动自己的幼崽时,小老虎也会放弃挣扎,不声不响地任由妈妈移动。这就说明老虎和猫咪一样,也具有“夹子催眠”行为。
那这种行为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巴芬顿教授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找来了31只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猫咪,然后用夹子将这些猫的后颈肉夹住,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猫咪都会一动不动,并且把尾巴放在了四肢中间;只有一只猫咪表现出了例外。更有意思的结果是,年龄越小,夹子催眠的作用越明显。
最开始,他们猜测“夹子催眠”行为应该和猫科动物的神经系统有关,相当于说猫咪的脖子上有一个开关,当猫妈妈咬住幼崽的后颈肉时,“开关”就会开启,小猫咪就会放弃挣扎,任由妈妈移动。
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猫咪之所以被咬住后颈肉时表现得十分乖巧,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非常危险。
无论是老虎还是猫咪,它们的后代都非常脆弱,很容易遭受到别的生物袭击,尤其是猫。当它们遇到危险时,猫妈妈会叼起小猫迅速逃跑。如此此时猫咪幼崽表现得非常抗拒,张牙舞爪并发出叫声,那么不仅小猫会遇到危险,就连猫妈妈都增加了被敌人发现的概率,于是它们会被天敌所消灭。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在移动过程中太闹腾的幼崽将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在移动过程中表现得比较安静,方便猫妈妈移动的幼崽,将能够增加生存下去的概率。
科学家们曾经老鼠身上做过一次实验,科学家们用化学物质破坏了老鼠幼崽的触觉感受,以至于它们感受不到老鼠妈妈正在移动自己。所以老鼠妈妈在移动幼崽时,幼崽会表现得非常抗拒,而老鼠妈妈想要运输幼崽,需要耗费比平时更长的时间,如果在野外的话,这会增加它们的死亡率。
老虎的后颈肉?
其实,目前并没有成年老虎被夹子催眠的相关实验,一来是因为人类想要近距离接触成年老虎,需要为老虎注射麻醉剂,而麻醉剂会破坏老虎的身体感受,所以无法做实验。二来是因为老虎体型较大,我们无法直接提起它们的后颈肉。
但是我们已经观察到了当小老虎被妈妈咬住后颈肉时,小老虎也会停止哭闹。原因和小猫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小老虎停止哭闹的原因可能不是为了躲避天敌,而是因为淘气会自己擅自离开巢穴,此时老虎妈妈就会将它们叼回巢穴中,如果被叼住之后仍旧动来动去,很可能会因此而摔下摔死,或者会引起老虎妈妈生气。在这种生存机制下,老虎也掌握了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但是,这种行为抑制能够持续多久并没有人知道。
人类的“后颈肉”
其实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在自然界中很常见,人类也具有这种行为,不过人类并不是后颈肉,而是当孩子哭闹时,妈妈只要移动孩子,孩子瞬间就会变得很乖。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实验,当孩子哭闹后妈妈抱起孩子移动时,孩子就会立即恢复平静,心率也变得正常许多。
这也和人类远古生存环境有关,在过去,人类的部落里虽然比较安全,但当人类迁徙过程中,婴儿的哭声很可能会引来野兽的觊觎,如果此时婴儿发出声音,那么该婴儿和母亲都可能因此而丧命。
在这种淘汰机制下,只有在移动时保持安静的个体才会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即使现在我们生活比较安全,婴儿发出啼哭声并不会因此丧生,但婴儿身体里依然保留着这项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