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宽松,为什么资金不进入实体企业?

经过了1970年代这场滞胀危机后,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转向控制通胀。90年代开始,不少国家的央行以控制通胀率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美联储将其列为三大目标之一。

这样一来,欧美银行系统为了不触碰紧缩政策的红线,有意地将货币更多地配置在资本市场、投资领域,而非消费领域。

不过,若按科斯定律,不论货币最初的产权如何安排,货币都会流向该流向的地方,不会出现旱涝两极市场。

比如,当资本市场出现泡沫或泡沫破灭时,资本就会撤离,进入实体投资甚至消费市场。

但是,货币为什么没在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之间来回游走?

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次次救市改变了市场预期,扭曲了人们的行为,导致资本长期滞留在金融系统。

比如,新冠疫情击穿美股,市场预期美联储及美国政府出手救市。超乎市场预期的是,美联储出手之迅捷、凶猛,直接下水,敞开大门,让联邦政府予求予取。于是,大量资金依然涌入金融市场,美股迅速反弹,美债继续膨胀。

再如,中国楼市为什么长期单边上涨?“大热必调,稍冷又松”给人们建立了房价只涨不跌、政府不会让房价跌的信仰。如此,长期、大量的资金进入楼市追高房价。

货币是“春药”,容易上瘾,引发通胀效应,加剧了市场的割裂。

例如,1970年代美国爆发滞胀危机时,通胀越凶猛,人们担心货币贬值,越是扩大消费,甚至不惜借贷消费,越是扩大消费,货币需求量就越大,银行印发更多货币,通胀就更加凶猛。当时美联储的政策反反复复,不知如何是好。

1979年,保罗·沃尔克在联邦政府面试美联储主席一职时,对卡特总统说,大幅度提高利率,控制货币供应。之后三年,美国利率大涨,经济跌入谷底,市场出清,刮骨疗伤,浴火重生。

再看2014年前后,中国大量货币进入实体经济,引发严重的产能过剩。越是负债率高,越是产能过剩,越渴望获得信贷以度过难关,如此又进一步提高了负债率。2015年底,中国开始去产能、去杠杆,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最后看资本市场的通胀效应。房价、股价迅速上涨时,货币则快速贬值,投资者担心货币贬值,焦虑追涨。

我身边就有两个例子:今年上半年深圳房价上涨迅猛,一位朋友焦虑不安,紧急入手第二房,作为退休后的养老房,但他距离退休还有十年左右;另一位朋友做服装生意,手上有几百万余钱,受疫情冲击不愿意再投资自己的主业,投入到火爆的新房“打新”中。期间,股市上涨,资金又被“打新”锁仓,担心新房“打新”不中,又没赶上牛市。

这就是通胀效应。一战后,英国经济低迷,失业严重,消费萎靡,凯恩斯甚至建议英国政府多发货币,制造通胀,以刺激国民“交出”货币,扩大消费。

所以,价格越上涨,货币越贬值,市场越追涨,越追涨越通胀,经济系统进入恶性循环,直到资产价格泡沫崩溃。由于房地产、股票、国债与货币高度关联,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后,货币当局又注入流动性救市,相当于又重启了通胀效应,让资产泡沫越来越刚性。

这样货币政策就割裂了市场,大量的资金长期滞留在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资产泡沫刚性的另一面是,实体经济越来越低迷。实体经济投资不足,供给端萎缩,技术创新受阻。更重要的是,依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中产家庭收入萎靡不振,有效需求长期不足,加剧了资本逃离实体,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通缩。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