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各国央行启动宽松政策。实体经济低迷,市场资金泛滥,流向股市和楼市,导致资产价格通胀。
从宏观总量来看,这种观点是成立的。但是,这个逻辑并不符合微观经济学。
为什么?
首先,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商业银行在经济萧条、低迷时不可能大规模发放信贷,相反会紧缩信贷。如此,市场资金不是泛滥,而是减少,出现通货紧缩,而非资产价格上涨。
其次,企业与个人在经济萧条中会选择捂紧口袋,甚至窖藏货币,而不是选择投资股市、房地产。如此,市场中的资金也会减少,资产价格下跌。
第三,经济萧条时,房地产公司资金链吃紧,金融系统的风险大增,不会扩大投资,出现土地和股票市场过热。
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它揭示的是经济的一般规律。但现实中的经济表现与微观经济学的逻辑发生了冲突,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商业银行的非市场化。
2020年7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5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77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创2011年2月以来新高。
新冠疫情走向未定,全球经济萧条,很多企业都减少投资,哪里吃得进这么多新增贷款?信贷都批给谁了?另一个问题,市场风险巨大,商业银行为何还大规模扩张信贷?
原因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并非竞争市场,信贷发放具有天然的体制倾向。最近十年,大部分信贷流向了央企、国企及大型企业。所以,大疫之下,商业银行增加了对央企、国企的信贷发放。
大疫之下扩张信贷,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否增加?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19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96%。大疫之年,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控制上半年的利润增速,“不良应核尽核,利润要做实”。民间的理解是,银行要把利润“藏”好,免得太难看。
除了利润丰厚,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很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0.75%(2017年),超过《巴塞尔协议》资本核心充足率8%的标准。
不过,资本充足率、利润规模等指标无法反应中国商业银行的真实风险水平。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市场化信贷程度高,风控能力相对脆弱,其经营风险容易被中间信用担保(政府)所掩盖。
比如,贵州独山县,一个贫困县,大兴土木,乱上项目,导致400多亿负债,独山县人不吃不喝十年也难还上。400多亿巨额负债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私募基金、融资租赁、定向融资等。
经济萧条时,商业银行扩张信贷是非常危险的,紧缩银根才是正常操作。如此,市场可能会陷入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并不是市场失灵,它恰恰说明市场在显灵。凯恩斯学说强调,经济萧条时,政府更要积极投资。独山县的案例告诉我们,政府信用也不是无限的,国家可能会破产,尊重市场规律才是正道。
其次,货币当局的非市场化。
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完全市场化的,但是美联储是公共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灾害时,商业银行都捂紧口袋减少信贷发放,但是美联储跳过商业银行,直接向企业贷款,在市场中购买国债、抵押债券、企业债和ETF债务。
货币是国家化好,还是市场化好,一直存在争议。我也并非赞成货币市场化,但央行的货币政策失当,对市场的扭曲是显而易见的。大疫之下,经济萎缩,美联储直接给金融市场“注水”,股票价格强势反弹。
最后,房地产的非市场化。
土地供应不是市场化的,供应渠道单一,房地产价格容易被扭曲。最近十年,银行信贷大量流向国有房地产企业,房地产行业如今成为商业银行第一大信贷投放领域。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国有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非市场化三个因素叠加,这就出现了疫情下的楼市热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二手房价上涨中位数2.2%左右。
深圳最为典型,深圳二手房价同比涨幅终于在6月达到了14.55%的高峰、环比则上涨1.48%,同环比均居百城首位,其中同比涨幅甩开第二名南京10多个百分点。市场预期调控政策即将出台,二手房闻风而动,成交量在6月破万套,创近4年新高。
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比深圳楼市更为火爆的是土地出让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300城土地市场整体“量跌价涨”,土地出让金总额达到2.54万亿元,成交楼面均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6%。杭州、上海、北京、广州四城土地出让金都超过千亿,其中杭州半年拿下1757亿。
所以,商业银行、货币当局导致市场失灵,货币泛滥于市场。大量货币流入非市场化的房地产,扭曲了房地产价格;闪袭长期萎靡的股市,制造了“大疫水牛”。而在美国,美联储直接向金融市场输血,制造了“刚性泡沫”。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