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科学日报”网站7月12日消息称,美国哈佛大学和黑洞倡议组织(BHI)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新方法,用于搜索太阳系外围区域的黑洞踪迹,并以此一次性确定理论假设中的第九大行星的真实性质。这篇日前被《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接收的研究论文强调了“未来时空遗产调查”(LSST)任务对吸积耀斑的观测能力:耀斑的存在有可能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是否是黑洞”提供答案。
关于太阳系外围行星的异常公转轨道,已经存在各种理论和假设。其中一个假设认为,第九大行星或是一个葡萄柚大小的黑洞,其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10倍。
哈佛大学教授Avi Loeb、Frank B. Baird Jr.和本科生Amir Siraj利用被拦截的彗星造成破坏时产生的耀斑,开发出了寻找外太阳系黑洞的新方法:LSST能够通过观察由小型奥尔特云(Oort Cloud)天体撞击产生的吸积耀斑发现黑洞。
Siraj介绍道:“在黑洞附近区域,靠近它的小型天体会因背景星际介质中的气体被黑洞吸积而融化。一旦它们融化,这些小型天体会先受到黑洞潮汐力的破坏,然后再被吸积到黑洞当中。”
Loeb教授补充道:“黑洞在本质上是黑暗的,因而物质在进入黑洞时发出的辐射是我们照亮那片黑暗环境的唯一希望。”
在未来,新的数据运算结果将为关于原始黑洞的研究提供更多启示。Siraj强调道:“这种方法可以探测或排除奥尔特云边缘区域被困的行星质量大小的黑洞,跨度大约为10万个天文单位。而这可能会为原始黑洞所含的暗物质比例设定新的限制条件。”
Siraj补充道:“第九大行星,是对海王星轨道外侧观察到的天体聚集现象的有力解释。如果电磁直接搜索结果能证实这颗行星的存在,那么这将是两个世纪以来人类发现的第一颗新行星(冥王星除外)。”如果科学家不能成功地检测到这颗行星发射的光线,黑洞模型假设则更有可能成立。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