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剧当中,经常有我军进攻炮楼的片段,但你有没有想过,日军为何要设立炮楼,而炮楼为何又那样难以攻下呢?
首先日军之所以要设立炮楼的重要原因是为了节省兵力,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在前线作战的,而对于后方占领区的八路军领导的游击力量出现了很多空缺,无法全面照顾。而通过设立炮楼可以控制一些交通要道,以保证一些城市乡村不被进攻达到减少兵力的效果。
并且日军的炮楼一般会系统地修成一个封锁网,围在我军根据地附近,来限制我军活动,将其困死,举个例子,1942年日军开始专注于反游击力量的清剿,冈村宁次作为日军总司令发明了“铁壁合围”战术,短时间在我军根据地修建了上百个炮楼,将根据地封的死死的。加上炮楼当中有我军急需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所以对于炮楼,我军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拔除。
而在实际历史上为什么炮楼却难以攻下呢?
其一,我军缺乏重武器,炮楼属于短期工程,采用土砖堆砌而成,大口径重机枪都能将其打穿,虽然并不坚固,但是按照一般配置而言,普通炮楼配有13人,包括一名日军小队指挥官,4名日军和5-7名伪军,装备了1-2挺机枪,甚至还有掷弹筒等武器。
我军力量较为弱小,面对拥有机枪这种炮楼没有火炮是毫无办法的,如果硬冲的话,伤亡非常大,得不偿失,所以使用采用逐渐围困,弹药消耗殆尽,才能将其拿下。但是一旦一个炮楼遭到攻击,周边的炮楼会迅速调集兵力前往救援,并且还会通知后方指挥部调前大部队前来围歼我军,所以炮楼对于我军来说很难攻下。
在进攻炮楼时,八路军必须制定严格的战术收集炮楼的各种情报,配合友军阻碍日军援军,将伤亡减少到最小,才能将一个炮楼拿下。
不过到了二战中后期,这样的形势逐渐好转,日军的兵力越来越分散,八路军的武器也有了逐渐的提高,拥有了迫击炮和掷弹筒,所以这一时期日军的炮楼损失非常高。不过炮楼炸毁后,日军又会强征老百姓为壮丁再次修复,我军又会再次将其炸毁,这样就出现了修了炸、炸了修的有趣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军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日军的兵力短缺以及兵员质量的下降,导致无法修建过多的炮楼,将根据地封锁了,只能龟缩在城镇边,炮楼无法封锁根据地,也逐渐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