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万年前,曾有恐龙在北极定居

南方卫理大学古生物学家Anthony Fiorillo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阿拉斯加北坡发现的第一块幼年奔龙下颌骨,支持了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即部分生活在白垩纪的北极恐龙,并不会随着季节而迁移。相关论文于7月8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中。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在这个区域只发现过微小的奔龙牙齿。

奔龙是一群与鸟类密切相关的掠食性恐龙。研究人员此前倾向于认为,这群恐龙曾在迁徙时路过北极地区,但没有在那里安家。

“这是首次发现实物证据,证明7000万年前,一些奔龙就在这一地区筑巢。”Fiorillo说,“为了承受迁徙的艰苦,现代北美驯鹿的体长至少要达到成年驯鹿的80%。而我们发现的生长中的幼年奔龙的体长仅6~9英尺。它可能只有小狗那么大,不适合长途迁徙。”

奔龙的骨骼小而精致,很难完好地保存下来。因此,这次发现的幼年奔龙下颌骨显得尤其独特。然而,千万不要被它们瘦骨嶙峋的身材所迷惑。Fiorillo表示,在《侏罗纪公园》中,曾在厨房中恐吓孩子们的迅猛龙,正是这个利齿恐龙家族的成员。

Fiorillo等研究的局部颚骨化石是在北冰洋附近的科尔维尔河岸边发现的,那里位于北极圈以北约250英里处。该位置是Prince Creek地层的一部分,曾在白垩纪晚期以海岸平原的面貌存在,其气候类似于21世纪的西雅图或俄勒冈州的波特兰。

树木、蕨类和苔藓在那里繁茂生长,食草恐龙、小型哺乳动物和以它们为生的食肉动物共同在那里生活。现在,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极地恐龙聚集地。

古生物学家此前一直认为,Prince Creek地层曾经是恐龙迁徙途中的高速公路,鸭嘴龙、角鼻龙和兽脚亚目恐龙穿过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大陆桥,在整个大陆上分散。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