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远距离交战的形式增多,以及战争越来越灵活,所以部分冷兵器的性能越来越得到融合。如刀枪的使用既要力量又要灵敏、弩射既要力量又要人的协调性、骑射既要力量又要协调性还得要灵敏性,等等。从弓到弩的演变最能反映出这种演变的特点。
弓箭是弓与箭的结体,两者只有连在一起才成之为兵器。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缺一不可。但在操作中,各自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弓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兵器,属于弹射兵器类,是发射箭的装具,由具有弹性的弓臂和具有韧性的弦构成。人类最初的弓属单体弓,是人们“弦木为弧”而成。后来,人们发现单是弦木而成的弓弹性不够好,为了增强弓的弹性,人们发明了复合弓。
这种复合弓以竹木为弓身的主体,然后附上角、披上筋,最后再缠上丝织物。箭则是弓的发射对象,与弓一起构成一种弹射兵器。古书中常称之为矢,在甲骨文中,“矢”字就象一支箭,前面尖尖的象箭头,后面宽而中间凹象箭尾。最初的箭是由一根削尖了的竹杆或树枝构成。之后,箭头改进成石锨或骨锨,箭尾附上羽毛,这样提高了箭头的击穿力以及飞行的稳定性与远度。再后来,当青铜被人们发现与利用时,很快便有青铜锨,这就进一步增强了箭的杀伤力。
三国时期,弓箭被大量用来装备军队,出现了不同形制的弓,性能方面也各具特色,如:角端弓、雕弓、路弓、疆弓等。总的来说,弓箭的优点在于轻便灵巧,能远距离杀伤敌人,缺点是必须一手张弓,一手拉弦,但由于人的臂力与手感方面的原因,距离稍远准确性不高,杀伤力也不够,所以后来逐渐被强而有力的弩取而代之,再到枪炮兴起,弓箭也自然退出了军事舞台。
弩是弓演变而来的,是安有张弦装置的弓。张弦装置由弩臂及安于其上的弩机构成。弩比弓操作方便,射手可先张弦安箭,再纵弦发射。弓箭手却要在用力张弦的同时进行瞄准,因而弩的命中精确度高。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大概在原始社会晚期或者说至少不晚于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木制弩了。到东周时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青铜弩机,提高了弩的杀伤力。
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等地的战国中晚期墓葬中,都曾经出土过青铜弩。此时的弩还是用人的手臂张弦,所以叫臂张弩。大约战国晚期开始出现了脚踏张弦的撅张弩,这种弩射程比臂张弩远出二三倍。西汉时期的弩出现了带刻度的“望山”,其作用类似于近代步枪上标尺,射手可按目标的远近,通过“望山”控制锨端的高低,调整发射角,以便准确地命中目标。东汉时期出现了腰开弩、床弩等新形式的弩。
唐代的军队则装备有七种不同的弩。至宋代,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撅张弩和床弩两大类。这一时期弩的主要特点是:射程远、发射连续、攻击区域大,等。史料记载,景德元年,宋军在澶渊之战中,以床弩射杀契丹大将,使契丹军队士气大减,从而一举击败契丹军队。明朝以后,由于火器的进一步发展,枪炮使用越来越普遍,于是弩和弓在军队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并在清朝末期退出了军事舞台。
参考资料
【1】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