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明清战争是网络上非常火热的一个话题。八旗往往被网络史学塑造成高达一样不可战胜的形象,然而白杆兵等部分明军精锐对其的战绩又使得大家产生了质疑(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明末川军,只有中世纪民兵水准?白杆兵:看不起我还是看不起八旗》)。那么,八旗军队和明军究竟优劣如何呢?
在皇太极时代,后金拥有接近300万的人口,其中提供兵源的旗民40万左右,女真包衣20万,野人女真各族10万以上,辽地汉人百余万,蒙古人口近百万。考虑到后金的军事化运作,其实力已经超过了同期的日本(人口千余万)了。但在人口多达1.2-1.5亿的大明面前,后金是如何获得军事优势的呢?
在萨尔浒之战中,尚未统一女真的努尔哈赤竟出动了十万兵力(《满文老档》记载:“四月十三,寅日,己刻,八旗的十万兵出征尼堪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清初满洲八旗旗丁数量长期维持在5-6万,则可认为当时努尔哈赤出动的十万人中只有5万战兵,另外5万是辅兵。
而且实际上即便明军由于分兵之后又多次分散兵力,遭到各个击破,当时后金军的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被抨击甚多的杜松率领一万轻兵渡过浑河之后,在吉林崖下面对多达七万(战兵3.5万左右),且占尽地理优势的后金军围攻,从黄昏战至次日鸡鸣才告覆灭。而杜松留下扎营的2万兵力当中,辅兵也占很大一部分。我们可以估测,萨尔浒之战明军十万当中,战兵数量只与后金相当,又分兵遂被各个击破。
不过,能够连续歼灭明军三支大军,当时刚刚走出深山老林的八旗军的作战意志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他们的歼灭效率不尽如人意,无疑是由于资源的缺乏导致训练度和装备都不如明军的结果。不过随着努尔哈赤攻陷辽东,获得上百万辽人人口及辽地的资源,八旗获得更好的装备训练,单兵战斗力明显上升,然而作战意志却也有所退化。
入关前夕,满洲八旗三百一十个牛录,按每牛录二百丁计,当有六万二千丁。蒙古八旗丁数亦与此类似,顺治五年有二万八千七百八十五丁,但清朝还能从察哈尔、土默特等盟友获得蒙古军3万以上,加上6万左右的汉军,后金在入关前夕竟能调动18万战兵,这是个可怕的数字。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由于入关前资源有限,是不可能给汉军与蒙古军配备多好资源的,蒙古军及入关前的汉军战斗力都非常差(除了依赖于三顺王的火炮部队之外),属于炮灰式存在,则真正可靠的野战兵力只有6万满洲八旗。
拥兵百万的大明,为何会被区区6万满洲八旗所困呢?其实也不奇怪。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俄国军队在1719年数量为20万人,1740年为24万人,1756年为34.4万人,不过,1756年的野战部队只有9.5万人。实在令人惊异,1756年的沙皇俄国的野战兵力竟只有入关前后金的1.5倍。
明朝作为一个大帝国,同样也需要大量的驻防兵力,而驻防兵力在资源供给和训练上自然就远比不上野战兵力,却也必须消耗国家的资金粮草。考虑到腐败、空额等因素,明帝国在17世纪初的野战兵力不会多于20万,且还有大量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以镇服土司势力或对抗蒙古人,在对抗女真的前线兵力很难占到优势。
而东北平原本身就是产马地,后金又获得了蒙古的大量战马,不仅骑兵,其步兵也能够进行高速机动(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没骑兵就不能打胜仗?骑马步兵了解下,维京海盗和后金八旗靠它》)。这就使得在单场战役中,后金常常能以多打少,如浑河之战、大凌河之战、广渠门之战等等。到松锦之战明朝好不容易集中了相当的兵力,结果大部分明军已经对后金产生恐惧心理了。
▲单兵战斗力可观的关宁铁骑
以军队素质论,笔者认为后金相对大明,主要优势体现在步兵上,骑兵反而没有优势,明朝的家丁骑兵和关宁骑兵虽然数量不多,在单兵战斗力上却是要超过后金骑兵的(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八百关宁铁骑,能打垮上万蒙古人,为何就是打不赢八旗?》)。
实际上,明朝与后金作战时,其战术已经和西班牙方阵非常相似了。常常是数个独立方阵,四面设炮,火枪手辅助步兵,然而正面火力不足以阻挡后金军冲锋,后金步骑猛攻一面就能很快瓦解明军的抵抗,最要命的是被突破一面之后,冲入中军的后金兵很可能就顺势将明军的指挥官阵斩。
那么,明军比起西班牙精锐部队,差在哪里呢?笔者有友人认为如果采用荷兰式的布阵方式,拉宽正面,增加火力强度或许会更好,笔者认为并非如此。
▲三十年战争中的名将华伦斯坦
丹麦将领曼斯菲尔德在三十年战争时期用的就是荷兰体系,结果被华伦斯坦打得惨败。布莱登费尔德战役当中萨克森人用的也是荷兰体系,也被蒂利轻易击溃。显然减少纵深的情况下面对有优质步兵和骑兵的对手更为不利,还容易被侧翼迂回,因为素质和士气高昂的的步兵常常能够抵御强大的正面火力发起冲锋。换而言之明末明军的方阵结构恐怕没啥问题,因为后金骑兵数量多,正适合侧翼袭击,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少优质的近战步兵,以及步兵近战意志不足。
以火器部队尤其是火枪手论之,则明军明显占优,因此在松锦之战一度压制后金军。然而早期的火器,却存在训练繁琐却不能带来预期杀伤的弊病,直到拿破仑战争时苏沃洛夫还在说:“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就是明证。明朝的火器操练是非常严格的,据赵士桢的传授,鸟铳(火绳枪)的发射,需要按以下步骤。
· 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1发弹);
· 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
· 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
· 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药中);
· 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
· 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这时即以准备完毕,射手处于听命待发状态;
· 射击时,需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
同时,明军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射击完成后退后,以保持持续火力的技巧,即所谓轮射法,这方面也是并不落后于欧洲的。
▲所谓的明军火器在满清铁骑前完全失灵,当时其实是个普遍现象,欧洲的火枪手也很怕精锐骑兵突袭
然而这一切在方阵步兵被后金的精锐步兵或骑兵冲垮之后,都成为了空谈。失去步兵掩护的火枪兵面对近战之敌毫无抵抗力,再多的训练也无济于事,从结果上看,与宋朝的“九弓一枪”并无太多不同。因此,缺少足量像白杆兵一样能够死战不退的步兵,恐怕才是明军的问题所在。松锦大战中,洪承畴执着于靠火器缓缓推进,而不猛攻多尔衮,其一方面原因也是由于能够死战的步兵数量不足(这与崇祯朝欠饷严重也有关系,精锐步兵的养兵成本高,戚家军步兵饷银就比一般明军士兵要高)。
▲戚家军步兵
相比而言,成型的大西军在步兵质量上恐怕比末期明军要强一些,更能肉搏打硬仗,张献忠、李定国在土地岭歼灭三万白杆兵足以证明其实力,才有此后李定国两蹶名王的战绩,可惜当时清朝已经大势已成,无力回天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