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蒙哥马利在北约军队副司令的位置,一呆就是十年。这个既不在决策中心,又没有实权的职务,在常人看来是很无聊的工作,他却干得风生水起。顶着各种荣誉和光环,游走在世界各地,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让他很受用。
服役半个世纪的蒙哥马利终于脱下了军装,英国上下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告别宴会。回到伊辛顿的家,他没有像其他高官那样,退休后整天伺候花草树木,而是决心做一名真知灼见的政界元老,甚至是一位独立的国际事务评论人。
首先,到各国走访,并就国际事务发表见解。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精神百倍的访问苏联、印度等国。其中,非洲是他每年都会去一趟的地方,特别是埃及,可以说是蒙哥马利“一战成名”的国家。故地重游,追忆曾经炮火连天的日子。
当时东、西方关系紧张,却丝毫不影响他访问莫斯科。虽然英国政府担心性格乖僻的蒙哥马利,很有可能“乱放炮”,不愿让他去,但向来我行我素的蒙哥马利,干脆以平民的身份访问。成果还是有的,他的访问标志着东、西方关系有些缓和。
其次,走访各国,让他对国际关系、历史和英国政治有了很直观的研究。研究的成果大都反映在他撰写的《回忆录》、《三个大陆》等五部著作中,但随着著作的出版,反响并不是太好,不仅前后的思想不一致,而且充满着自相矛盾。
更让他感兴趣的是,经常到上议院去演讲。在蒙哥马利看来,凭借自己的军事知识和分析问题的逻辑缜密,他很自信的希望对国内政治发挥一些作用,但反映平平,没有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俨然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蒙哥马利认为,世界的发展必须有中国因素。
1960年,热衷于研究国际关系的蒙哥马利,在亲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发现用战争的方式消灭战争,以取得和平的想法是浅薄的,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现,尽管大的纷争不会有,但纷乱的世界格局,很可能将人类带入“自我毁灭”的恐怖之中。
戎马一生的蒙哥马利,开始寻找一种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纷争,他把目光投向神秘的东方,并率先推测,未来世界的和睦共处关键在中国。在他看来,一旦拥有全球1/4人口的国家向外扩张,将是世界的灾难。为搞清这个问题,他要去中国。
这一年,蒙哥马利来到中国,与国家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双方就国际形势交换了看法。他还参观了上海、广州等城市,并参观了北京第二棉纺厂。尽管4天的行程很短,但对他来说过得十分愉快,高兴的接受了再次访华的邀请。
第二年,“有所准备”的蒙哥马利来到中国,这次访问的地方更多,时间更长。他到过包头、延安、郑州等城市,与工人、农民进行交谈,去市场买油饼,甚至到公共浴池去洗澡,仔细审视着浴室内每一个人的裸体,有些人害羞地躲开了。
蒙哥马利为什么会对浴池感兴趣呢?原来,当时西方媒体描述的“中国正在闹大饥荒,饿死了几十万人,每个城市都饿殍满地”。进浴池,是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人的健康情况。其结论是“人们的肌肉很好,丝毫看不出饥荒的迹象”。
第二次访问中国,蒙哥马利提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三项原则,这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大家都承认一个中国;承认有两个德国;大家都将自己的武装力量撤回本土。这在当时东、西方对立、紧张的时候,这种提法是超时代的,影响巨大。
当然,作为训练大师的蒙哥马利,更关注中国武装力量的建设。他观看了中方准备的各种轻、重武器射击表演,尤其是500人的刺杀方队,士兵们动作标准、利索、整齐,以及气吞山河的怒吼,无不充满着力量和杀气,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更让他震惊的是,中国民兵在飞驰的自行车上,对固定靶子进行射击,居然百发百中。要知道,中国几百万的军队已是实力不小,而更多的民兵组织具备同样的素质,这样的武装力量无人能及,他甚至警告西方国家:“谁打中国,谁找死”。
近20天的访问,让他对中国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并开始重新审视美国推行的讨伐政治,并多次谴责美国的对外政策。然而,晚年的蒙哥马利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尽管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但他一概一笑置之,毫不介意。他的快乐,别人不懂。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