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为什么极力支持西德加入北约组织?

1946年6月,蒙哥马利就任帝国参谋总长,与其踌躇满志相反的是,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冲突日益尖锐,原子弹的出现更是改变了未来军事的变革,而新一届政府致力于战后疗伤和建立福利国家,不可避免地大幅削减军费,这让他倍感难受。

多年的人生经历,蒙哥马利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也深刻认识到与上级和同事们保持友好交往,对实现自己的梦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到陆军部,蒙哥马利努力与白厅的人打成一片,与自己的上级——3任陆军大臣,更是相处甚好。

但不久,与政府的冲突开始了,最严重的当属国民兵役制度。随着东、西方关系恶化,为了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蒙哥马利提议修改国民兵役法,建议服役期延长至2年,至少也要18个月,但遭到许多议员的反对,认为和平时期没有必要。

一向目中无人的蒙哥马利,拗劲上来了,居然联合陆军委员会成员,在他的带领下以集体辞职的方式,向首相施压。最终,政府同意了18个月的服役期,但对他的做法十分反感。因为,谁也不愿意用一个管不住,并且动不动就要挟的部下。

再有,“多管闲事”,惹怒海军。蒙哥马利到新加坡考察了一圈,回到国内就建议远东海军司令部,从香港移到新加坡,与陆军、空军司令部同处一地,便于协调。原本是一件很合理的建议,却引起了海军部的不满,海军大臣对其更是愤恨有加。

因为,海军官兵们都不愿离开这个著名的“购物天堂”。这件事,一度引发了两军种的矛盾,在同一俱乐部里,海军与陆军士兵不说话,军官们之间更是冷嘲热讽。尽管在蒙哥马的利坚持下,海军司令部搬至新加坡,但海军上下对他十分讨厌。

更有甚者,其老朋友亚历山大成为国防大臣后,他居然不顾一点面子,因战后陆军的发展规模,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不知天高地厚的蒙哥马利,居然联合其他官员一起请求首相罢免他,俩人彻底反目成仇。最终,他被“明升暗降”调走了。

新的职务,很适合蒙哥马利。

1948年9月,作为帝国参谋总长的蒙哥马利,被亚历山大提议担任西欧联盟常设防务机构主席。这个职务说起来很“响亮”,但其实更多的是与各国进行协调,根本无权无兵。这意味着,他的任期还未到,就被一群得罪过的人给“踢走了”。

蒙哥马利自然明白其中的缘由,但也无法反驳。一方面,这是英国政府的一项正式任命,不可抗拒;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的军事司令部,便于相互协调,正是他积极争取和倡导的。这有点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意思。

反应比较快的蒙哥马利,立刻意识到自己不能离开军队,不能不带兵。于是,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不脱军装,仍是一名军人;二是有上战场的机会,不担任最高统帅,他要亲自带兵。亚历山大巴不得赶紧打发走,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上任后,蒙哥马利很快进入了情况,他认为在西欧组织防务,就必须包括西德。也就是说,西德不仅要加入西欧联盟,而且要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员。尽管法国极力反对,并为此进行了4年之久的争论,但在他的努力下,西德如愿以偿。

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蒙哥马利又顺理成章地成为北约军队副司令,直到1958年退休。在国际舞台的10年,是他一生中较为快乐的一段时期,由于远离决策中心的缘故,尽管他仍与人争执不断,但极少发生大的争吵。

让他满意的是,作为二战中的伟大人物,北约军队副司令让他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威望,并且经常在欧洲东奔西走,高高在上的检阅各国军队,是他乐此不疲的事情,并远离让人烦心的权力斗争。从这点看,这个位置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任何人,适合做什么,都是靠自己慢慢地去摸索。就好比,一件事情,是你很想去做的,不去做,就会觉得很不舒服,非做不可。那么,这件事情,就是这辈子,最适合你做的事。作为军人的蒙哥马利也一样,带兵打仗是他最中意的事情。

一旦功成名就、远离战场,四处走访最能满足他爱“出风头”的欲望。当然,时常喋喋不休地与人理论,也是他鲜明性格的一部分。总之,蒙哥马利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乐趣,尽管常处于人们的非议中,但他觉得很快乐。这就是蒙哥马利。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