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为什么是个令人讨厌的帝国参谋总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蒙哥马利来说,可谓是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成为一名陆军元帅,并在战后不久,担任帝国参谋总长,实现了其儿时的梦想。然而,在2年多的任期中,他看不惯政客们的尔虞我诈、阳奉阴违,同许多人都合不来。

甚至与多年的朋友亚历山大反目成仇。也可以说,蒙哥马利在一片非议和怨恨中,成为白厅最不受欢迎的人。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搞复杂的政治工作,他的脾气和性格显然不适合,可为什么选择他,担任这个必须拥有“高情商”的职务呢?

就当时的情况看,他是唯一合适的人。

帝国参谋总长比起单纯的军事工作要复杂得多,他不仅要有与政府的良好沟通能力,而且对不同意见要有一定包容和变通,但向来唯我至尊的蒙哥马利,根本不吃这一套。难道陆军上层选择他,只是因为他是二战中的英雄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蒙哥马利的前任布鲁克,在丘吉尔时代就是帝国参谋总长,一干就是4年,萌生退意却被丘吉尔又挽留了一年。同时,作为最适合的继任者,亚历山大只得选择去加拿大担任总督。换句话说,不可能刚上任一年,就去担任帝国参谋总长。

其次,剩下比较合适的人选,现任印度总督韦维尔年纪太大;而印度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其主要经历是印度陆军,英国陆军的任职经历短,不一定能够服众。更何况,这二位都是从非洲战场撤换下来的军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败将”。

剩下的蒙哥马利,可是英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将军。当然,作为新一届政府来看,尽管他与丘吉尔的私交很好,但只是一名单纯的军人,没有太多的政治野心,是个理想的合作者。选择他,“于公于私”都能说得过去。

可以看出,二战中的英军将领,真正有军事才能的,能够堪当大任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帝国参谋总长一职,更需要有大局观的儒将担任,而蒙哥马利却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不适合从政。说到底,选择他并不是众望所归,更多的是无奈之举。

蒙哥马利对能担任帝国参谋总长一职,内心充满了激动和自豪。在他看来,英国陆军的建设,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这是一件无比光荣和名垂千史的好事。因此,上任前,他就出访海外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开始起草《战后陆军问题》。

但现实是,他到处树敌、得罪人,成为令人讨厌的人。

1946年6月,蒙哥马利就任帝国参谋总长,与其踌躇满志相反的是,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冲突日益尖锐,原子弹的出现更是改变了未来军事的变革,而新一届政府致力于战后疗伤和建立福利国家,不可避免地大幅削减军费,这让他倍感难受。

多年的人生经历,蒙哥马利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也深刻认识到与上级和同事们保持友好交往,对实现自己的梦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到陆军部,蒙哥马利努力与白厅的人打成一片,与自己的上级——3任陆军大臣,更是相处甚好。

但不久,与政府的冲突开始了,最严重的当属国民兵役制度。随着东、西方关系恶化,为了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蒙哥马利提议修改国民兵役法,建议服役期延长至2年,至少也要18个月,但遭到许多议员的反对,认为和平时期没有必要。

一向目中无人的蒙哥马利,拗劲上来了,居然联合陆军委员会成员,在他的带领下以集体辞职的方式,向首相施压。最终,政府同意了18个月的服役期,但对他的做法十分反感。因为,谁也不愿意用一个管不住,并且动不动就要挟的部下。

再有,“多管闲事”,惹怒海军。蒙哥马利到新加坡考察了一圈,回到国内就建议远东海军司令部,从香港移到新加坡,与陆军、空军司令部同处一地,便于协调。原本是一件很合理的建议,却引起了海军部的不满,海军大臣对其更是愤恨有加。

因为,海军官兵们都不愿离开这个著名的“购物天堂”。这件事,一度引发了两军种的矛盾,在同一俱乐部里,海军与陆军士兵不说话,军官们之间更是冷嘲热讽。尽管在蒙哥马的利坚持下,海军司令部搬至新加坡,但海军上下对他十分讨厌。

更有甚者,其老朋友亚历山大成为国防大臣后,他居然不顾一点面子,因战后陆军的发展规模,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不知天高地厚的蒙哥马利,居然联合其他官员一起请求首相罢免他,俩人彻底反目成仇。最终,他被“明升暗降”调走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