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的起源和背后原因是什么?

产业政策源自于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后来,这一理论经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李斯特系统阐述。二战后,日本一度大规模使用产业政策。如今成为一些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施政“武器”。

在中国,林毅夫继承了这一理论。他在与张维迎就产业政策辩论时说:

“我没有见过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没见过不用产业政策而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

但是,当你通读汉密尔顿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以及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就会发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其实谈不上什么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是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希望借助国家的力量,如产业补贴,来振兴工业经济,追赶发达国家。

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初衷而是如此,用补贴的方式扶持新能源车企,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

由于站在了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上,产业政策就变得很有市场,容易获得施政者、爱国者、民族主义者以及利益相关方的支持。

但是,产业政策,尤其是产业补贴,能否增强国民经济,能否壮大国家汽车工业,能否帮助中国追赶发达国家?产业补贴,到底是推动了汽车工业进步,还是阻碍了技术革新?产业补贴,是否违背经济规律,其结果是事与愿符,还是事与愿违?

产业政策的反对者认为,产业政策定然是失败的,不利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这一主张坚持者,包括新自由主义(如弗里德曼)和奥地利学派(如米塞斯)。其中,新自由主义侧重于垄断理论、不正当竞争及市场扭曲;奥地利学派则侧重于知识分散、自发秩序及企业家才能。

新自由主义从自由市场的角度批判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支持者则讲国家利益,所以,二者其实是“鸡同鸭讲”。但是,奥地利学派对产业政策的解剖,令人无法回避。

奥派对市场内在逻辑的认知其实是最为深刻的,米塞斯、哈耶克从知识分散、自发秩序到个人主义、企业家才能,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告诉人们,即使你我一起站在民族大义、国家利益出发,产业政策也无法给国家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

张维迎支持奥派主张,他认为,产业政策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和激励机制的扭曲。“一个是人类的无知,一个是人类的无耻。”

他强调的“人类的无知”,是继承了奥派的知识分散和不可知论。米塞斯、哈耶克认为,知识是分散在市场之中,分散在每个人的大脑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包括政府能够收集完整的信息,就像没有人可能知道所有的股民是如何决策的一样。

这种情况下,任何个人、企业、企业家以及政府,都不可能提出一个绝对正确的产业政策。奥派认为,政府并没有比企业家聪明,企业家做不到的政府也不做到。在哈耶克看来,政府制定一个产业政策指导企业家,属于“致命的自负”。

其实,产业政策失败案例不少,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产业政策,比如鼓励种橘子,扶持光伏产业,出现方向性错误,结果市场不买账,损失惨重、教训深刻。

张维迎认为,“产业决策是集中决策,是一场豪赌。它将每个人犯错的概率累积到一起,加大了集体出错的概率。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失败的可能性巨大。”

政府没有必要制定产业政策,而应让企业家在市场中去摸索产业发展、产品革新、技术演进之路径。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