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敢与盟军总司令顶嘴,是因为晋升元帅吗?

1943年9月,盟军在完成西西里岛战役后,即刻向意大利南部发起了进攻。而此时的巴顿也因掌掴事件,以及英国人在背后“搞鬼”、小题大做,最终被解除职务。作为老朋友的艾森豪威尔,自然明白其中的缘由,但以大局为重,忍了下来。

扳回一局的蒙哥马利,踌躇满志地率领部队进攻意大利,本想趁着意大利投降,迅速推进到德国南部,但反应更迅速的德军,一夜之间解除了80万意军的武装,并阻止盟军于古斯塔夫防线。再加上美军战略调整,不再投入一兵一卒。

也就是说,丘吉尔打击德国“软腹部”的计划彻底泡汤,蒙哥马利也只好返回伦敦准备诺曼底登陆,但让他们念念不忘的,还是盟军的指挥权。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最高统帅,却处处受到丘吉尔、蒙哥马利等人的刁难,不断地挑战其权威。

一是,制定登陆法国计划时,高高在上的蒙哥马利,经常不参加最高军事会议,但在计划出台的时候,再一次推翻盟军最高司令部的计划,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艾森豪威尔本着团结的目的,同意了他的修改,并将战役延后一个月实施;

二是,登陆法国后,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进展并未达到预期,但要东西的本事很大,不仅要走了原属美军的装备补给,而且希望能够统一指挥地面部队。面对无理的要求,在美军将领的支持下,艾森豪威尔亲自接管了地面指挥权。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丘吉尔为了抗衡美国,晋升蒙哥马利为元帅,在军衔上压过了艾森豪威尔。然而,地位是靠本事说话的,美军已逼近巴黎,而蒙哥马利却在卡昂停留了35天,为了避免难堪,他甚至试图说服艾森豪威尔让美军停下来。

随着美军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丘吉尔、蒙哥马利等人依然希望英军在盟军中拥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实力是硬道理,自开战以来,美军的投入与获得的战绩最多,而英军的表现常常受到美军的嘲笑,甚至艾森豪威尔对其越来越没有耐性。

成为元帅的蒙哥马利,越来越放肆。

1944年9月,为了英国本土不再遭受德军V型导弹的袭击,并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刚刚晋升为元帅的蒙哥马利,一改过去谨慎的态度,极力主张在荷兰实施,以空降作战为主的“市场花园行动”,但艾森豪威尔以冒险为由不同意。

蒙哥马利毫不客气地与其争执起来,甚至是大喊大叫,艾森豪威尔严肃地提醒道:“镇静些,你不能这样对我说话,我是你的上级”;理亏的蒙哥马利忙说:“对不起”。艾森豪威尔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计划,原因有三:

一是,盟军登陆法国,英军表现平平,完全被美军的战绩所压制,作为昔日的帝国却拿不出帝国的实力,心情可以理解。再加上,以巴顿为首的美军将领,也处处看英军的笑话,也确实需要一场胜利,确定英国在同盟国的地位,恢复一些威信。

二是,“市场花园行动”是为了消除英国本土,免受德军导弹的攻击,而英国又是盟军反攻欧洲的战略大本营,遭受袭击还有国际影响的问题。也就是说,尽管该行动过于冒险,但于公于私,他应该支持蒙哥马利的方案。

当然,还有一个不能说的理由。一向高高在上的蒙哥马利,眼里根本就没有他这个盟军总司令。同意该方案,就是给他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一旦搞砸,势必有所收敛。电影《夏洛特烦恼》有句话很贴切:“让一个人毁灭之前,必须先让其膨胀!”

结果正如艾森豪威尔所预料的那样,“市场花园行动”以惨败而告终。蒙哥马利确实收敛了一段日子,但好景不长,阿登战役中美军损失惨重,英国报纸对艾森豪威尔大加抨击,他也召开记者招待会,暗示美军逃跑,是英军阻挡了德军的进攻。

对蒙哥马利彻底失去耐心的艾森豪威尔,给马歇尔拍电报称:“有我没他”。说白了,以辞职为要挟,希望美国政府施压,向英国提出解除蒙哥马利的职务。这件事确实闹大了,不知所措的蒙哥马利忙写了一封道歉信,保住了职务。

从表面看,美、英两军将领间的争斗,不仅仅表现在抢主攻、获得补给优先权等等,而且相互指责和看笑话,甚至是拆台或恶意攻击;但从深处分析,背后的国家利益才是双方争论不休的根本,尤其是英国人,更不甘心沦为美国的“跟班”。

蒙哥马利再闹,最终还是国家实力说了算,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