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无疑是这场世界大战中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在美军参战初期,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英国,一直主导着盟军的军事行动,这让国家实力巨大的美国很不服气。
随着战事的继续,美、英双方的明争暗斗更加激烈,以至于西西里岛战役,演变成一场双方军队的“赛跑”,并在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不甘沦为美国的“跟班”,上演了一出出争权夺利的闹剧。
巴顿戏弄蒙哥马利,英国人没有轻饶他。
西西里岛战役,一向看不惯蒙哥马利等人的巴顿,将美军的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丝毫不给英国人面子,甚至是故意羞辱。美军将领自然是心领神会、哈哈大笑,而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国人,看到了美国的实力以后,危机感骤然增加。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在重大问题上不再听凭英国人的摆布。按照丘吉尔的战略设想,以西西里岛为跳板,从南方攻击德国的“软腹部”,既在欧洲问题上与苏联保持距离,又将美国系在自己的“战车”上,维护英国在欧洲的利益。
殊不知,美国的战略利益是在全球,双方的出发点从开始就出现了严重分歧。美国坚持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就是策应苏联在东线的反攻,并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尽管双方和气一片,但美国的强势还是让英国人感到愤恨。
作为美军象征的巴顿,不仅一向看不惯英军,而且在西西里岛战役中大放异彩,彻底压过了英军的势头,还借机羞辱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蒙哥马利。也就是说,巴顿的骄横彻底地激怒了英国人,他们要找一个机会,对其进行打击报复。
在巴顿身上找毛病,简直就是轻而易举。事情源于西西里岛战役期间,巴顿掌掴2名“贪生怕死”的士兵,引起了国内一片哗然,纷纷指责巴顿的野蛮;在英国,更是要求盟军司令部解除其军职,巴顿成为了英国人借题发挥的目标。
艾森豪威尔十分清楚,英国人别有用心,想借机打压美军在盟军中的势头,并不断在背后推波助澜,将本该属于军纪的问题,扩大成政治影响。他一面解除巴顿职务,让其避开风头;一面对英国媒体发出警告,适可而止,不要太过分。
丘吉尔支持,蒙哥马利挑战艾森豪威尔的权威。
1943年9月,盟军在完成西西里岛战役后,即刻向意大利南部发起了进攻。而此时的巴顿也因掌掴事件,以及英国人在背后“搞鬼”、小题大做,最终被解除职务。作为老朋友的艾森豪威尔,自然明白其中的缘由,但以大局为重,忍了下来。
扳回一局的蒙哥马利,踌躇满志地率领部队进攻意大利,本想趁着意大利投降,迅速推进到德国南部,但反应更迅速的德军,一夜之间解除了80万意军的武装,并阻止盟军于古斯塔夫防线。再加上美军战略调整,不再投入一兵一卒。
也就是说,丘吉尔打击德国“软腹部”的计划彻底泡汤,蒙哥马利也只好返回伦敦准备诺曼底登陆,但让他们念念不忘的,还是盟军的指挥权。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最高统帅,却处处受到丘吉尔、蒙哥马利等人的刁难,不断地挑战其权威。
一是,制定登陆法国计划时,高高在上的蒙哥马利,经常不参加最高军事会议,但在计划出台的时候,再一次推翻盟军最高司令部的计划,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艾森豪威尔本着团结的目的,同意了他的修改,并将战役延后一个月实施;
二是,登陆法国后,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进展并未达到预期,但要东西的本事很大,不仅要走了原属美军的装备补给,而且希望能够统一指挥地面部队。面对无理的要求,在美军将领的支持下,艾森豪威尔亲自接管了地面指挥权。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丘吉尔为了抗衡美国,晋升蒙哥马利为元帅,在军衔上压过了艾森豪威尔。然而,地位是靠本事说话的,美军已逼近巴黎,而蒙哥马利却在卡昂停留了35天,为了避免难堪,他甚至试图说服艾森豪威尔让美军停下来。
随着美军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丘吉尔、蒙哥马利等人依然希望英军在盟军中拥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实力是硬道理,自开战以来,美军的投入与获得的战绩最多,而英军的表现常常受到美军的嘲笑,甚至艾森豪威尔对其越来越没有耐性。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