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夷大炮究竟是来自哪国?

红夷或红毛夷,这是明代对西方荷兰国的称呼。因红夷大炮最早见于荷兰人的船上,所以称为“红夷大炮”。但后世学者认为,此炮实则是16世纪英国制造,是明人误认为是荷兰人所制。《明史》载:“万历中,通判华光大奏其父所制神异火器,命下兵部。其后,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由文献可知这是一种威力惊人的重型火炮,是明朝后期向西方学习火器技术的典型代表。红夷大炮有三种引入途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是荷兰殖民者在进犯我国东南沿海时,被明军所剿获的火炮实物;二是通过来华传教士的介绍;三是明政府在徐光启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向澳门葡方购买红夷大炮,并进行仿制。

虽然在万历中晚期,明人就己接触到红夷大炮,甚至早在利玛窦来华后就己经向教友传播红夷炮等相关西洋火器知识,但直到明天启初年才正式引进。此次引进红夷炮,不再如佛郎机、鸟铳般依式仿铸,而是采用直接购买的方式,并聘用外籍传教士传授火器知识,训练炮手,帮助仿铸,这使得西洋火器与先进铸炮技术理论得以传入中国。红夷大炮的积极引进推崇者,主要是徐光启、李之藻、张煮、孙元化等人,他们乐于研究西学,并根据当时明与后金之战的危急形势,力图以两炯挽救明朝危亡。

红夷大炮的形制,红夷炮以铁制或铜制,铳长且重,铳身由尾至口渐细,有照门照星,铳身铸双炮耳,炮弹为石、铁、铅制成的实心球形弹丸,属前装滑膛炮。其威力据宋应星说:“红夷炮铸铁为之,身长丈许,用以守城。中藏铁弹并火药数斗,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凡炮熟引内灼时,先往后坐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

正因为其威力大,所以一般要配有相应的铳车与铳台来施放。据学者刘鸿亮推算“其射程当在今天的十里之内,有效射程为七到八里左右。”而红夷大炮之所以会有远超明朝固有火器的射程,徐光启解释道:“所以及远命中者,为其物料真、制作巧、药性猛、法度精也。”其“制作巧”就“巧”在,它是以铳口空径为铸铳标准,铳身其它部位皆以其尺寸按比例制造,这是16,17世纪西洋火器制造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汤若望曾说西洋铸铳是:“不以尺寸为则,只以铳口空径为则,盖谓各铳异制,尺寸不同之故也。”其优点在于:“惟铳口空径则是就各铳论,各铳以之比例推算,则无论何铳亦自无差误矣。”这使得制炮标准化,也减少因技术性问题而影响火炮射击,并提高火炮的安全系数。按此设计,红夷炮“炮管长为口径的二十二到二十八倍,炮口的管壁厚度、炮耳的长度和直径,都与口径相同,具有铳身长、管壁厚、弹道低伸、射程远、命中率高等特点。”

红夷大炮在明军中的应用最成功的战例莫过于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明与后金的“宁远之战”。明守将袁崇焕运用徐光启所提出的“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策略,将天启三年所购的红夷大炮布防于宁远城上,用以抵挡后金军的攻击。《明熹宗实录》载:“据山海关主事陈祖苞塘报,二十四、五两日虏众五六万人力攻宁远,城中用红夷大炮及一应火器诸物奋勇焚击,前后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遗弃车械钩梯无数。”明军取得宁远大捷,努尔哈赤也深受炮伤。此役之后,明朝更加重视红夷炮的应用,当年三月,即“封西洋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四月,“礼部差官祭宁远退奴西洋大炮”。崇祯三年又赐红夷大炮为“神威大将军”。除引进红夷大炮外,明朝还从西洋引进了斑鸡铳等铳。另据《西法神机》、《火攻挚要》、《兵录》中记载,按用途分西洋铳为战、守、攻三类,战铳有半蛇(大蛇铳、倍大蛇铳)、喷铳;攻铳有虎唬铳、飞彪铳、狮吼铳、鹰集铳、袅啄铳、半鸿铳(大鸿铳、倍大鸿铳);守铳有半象铳(大象铳、倍大象铳)。这些西洋铳皆是按铳口空径比例来铸铳,且与红夷大炮属同类型。

可以说西洋火器的传入,不仅给明朝带来新的火器技术,还带来了新的火器理论,它促进明代火器技术的革新,加速了明代的军事变革与军事思想的转变,火器在明代军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而在西洋火器的刺激下,中国传统火器技术在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走向了与西洋火器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资料

【1】《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