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如何证明英军更厉害?

1943年的1月15日,蒙哥马利在积蓄了足够的实力,用了8天攻占了战略要地——的黎波里。消息传到国内,英国人欢欣鼓舞、欣喜若狂,更让远在卡萨布兰卡,参加同盟国会议的丘吉尔底气十足、信心百倍。这个节点,英国人拿捏得很到位。

要知道,卡萨布兰卡会议就是商讨,关于盟军下步军事行动统一指挥的问题。日渐衰落的大英帝国,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以及获取更大的利益,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自然增加了商讨的筹码。精明的丘吉尔十分清楚与美国人如何讨价还价。

果不其然,双方一致确定由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总司令;并将所有在非洲的同盟国军队合编为第18集团军群,司令由盟军副总司令亚历山大兼任。这样的人事安排,就是将盟军的军事行动指挥权,由英国人牢牢掌握,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不过,在隆美尔眼里,盟军在东、西两个方向对德军进行夹击,的黎波里并不是其理想的反击之敌,早早率领“非洲军团”残部继续撤退,并寻找盟军的“漏洞”。他可是一个不轻易言败的人,他需要组织一场反击,拿回属于自己的荣誉。

让他高兴的是,一向想争功的美军第2军,已经冒进到凯塞林山口附近,与东线的英军拉开了相当长的距离。狡猾的隆美尔趁盟军的合围没有形成、立足未稳之际,组织2个装甲师果断出击,重创美第2军,给美国人好好地“上了一课”。

这场战术性质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德军的颓势。在蒙哥马利的支援下,隆美尔放弃继续扩大战果的意图。这是他在非洲的最后一役。实力上的悬殊,让他决定放弃非洲尽早撤军,却遭到了德国元首的拒绝,并让他移交指挥权,回国治病。

没有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实力大减,但为了确保英军的胜算更大,亚历山大命令恢复元气的美第2军首先发起攻击,策应和支援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进攻。这种明显的“偏心”,让美军将领十分看不惯,双方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让美国人难堪的是,蒙哥马利赢了一架轰炸机。

1943年4月,在盟军的东、西两线夹击下,“非洲军团” 不断地向突尼斯撤退。但是谨慎过头的蒙哥马利,总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不能积极地连续作战,这让美军将领十分质疑其战术指挥水平,经常明里暗里地嘲讽他,甚至挑逗他。

例如,早在2月份,盟军攻占的黎波里后,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比德尔.史密斯,与蒙哥马利商讨两军在突尼斯会师一事,熟知其秉性和能力的史密斯,并没有对会师的日期有过多的奢望。谁知,蒙哥马利却声称将在4月15日攻占斯法克斯。

史密斯惊讶的同时,也许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不屑,或者是为了刺激、挑逗他,居然信口开河说道:“如果能做到,艾森豪威尔将满足你的一切要求”;明白对方话里有话的蒙哥马利,狮子大开口说道:“我希望得到一架‘空中堡垒’轰炸机”。

就这样,双方定下了“玩笑式赌约”。但“一根筋”的蒙哥马利却当了真,就在第8集团军于4月10日攻占了斯法克斯后,他就向盟军总司令发电报说:“请派‘空中堡垒’来”。艾森豪威尔被这奇怪的电报整蒙了,这是怎么回事?

了解情况后,他对史密斯大骂了一通。在他看来,给飞机无所谓,但预示着美军输给了英军,这是关乎“颜面”的大事;不给,凭蒙哥马利的尖酸刻薄,一定传得沸沸扬扬,美军的信誉更是被其踩在脚下,甚至能引起盟军内部的争执和不团结。

懊恼的艾森豪威尔,只得“两害取其轻”,从搞好关系出发,把一架“空中堡垒”连同机组人员一并送给了蒙哥马利。他坐着这架飞机,在战场上“耀武扬威”的飞来飞去,知道内情的英军官兵哈哈大笑。从此,两军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这件事传到英军参谋总长布鲁克的耳朵里,作为老上级、老朋友,他将蒙哥马利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不该把一句玩笑话当真,更不该四处炫耀、乱出风头。但向来我行我素的蒙哥马利,并未收敛多少,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高大。

这时的北非战场没有多大悬念,盟军冲进了突尼斯城,俘虏了近25万人。随着美军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主导盟军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高高在上的蒙哥马利,似乎并不愿意谦让,西西里岛战役,他要说了算。

以巴顿为首的美军将领,与蒙哥马利展开了一场“争斗”。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