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撤回装甲部队,丘吉尔为什么后悔选他?

1942年10月23日,就在隆美尔在国内休假期间,阿拉曼战役开始。尽管从双方的实力看,“非洲军团”明显处于劣势,却依然阻挡住了英军的进攻。蒙哥马利并不着急,似乎有意地与对手拼耗,可一连3天没有大的进展,还是让人不放心。

在“非洲军团”顽强的阻击下,英军损失惨重。仅3天就伤亡6000多人,损失坦克近300辆,这样的损失大大超出了蒙哥马利的预期。这说明“非洲军团”的实力依然强悍,但他坚持认为其糟糕的后勤,不会维持多久,现在只需等待。

当然,在英国空军的支援下,“非洲军团”的处境更加危险,尤其是坦克的消耗很大。当隆美尔匆匆从国内赶回战场时,防线上危机四伏,为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他命令部队进行反击,双方打成了胶着状。蒙哥马利决定实施“增压行动”。

按照计划,他要以步兵作为主要作战力量,拖住对手的装甲部队,并将撤回的装甲部队,组建成一支预备队,在防守薄弱的意军防线上实施穿插,继而集中全部的坦克对付南侧的德军。就在蒙哥马利将前线所有的英军装甲部队撤回时,麻烦来了。

原来,撤回装甲部队的消息传到伦敦,立刻引发了极度的恐慌和不安,这意味着英军进攻的失败。丘吉尔更是找到帝国参谋总长布鲁克,激动地说道:“蒙哥马利想干什么?我们有没有一位能够打胜仗的将军?”并要求对其进行展开调查。

丘吉尔怒气冲冲地批评蒙哥马利,让布鲁克看不下去了,他要为老朋友、老下级辩护,他明确告诫不要这么做,“撤下的部队是为了组建新的预备队,准备下一场更大的战役”。在他看来,丘吉尔的做法显然就是不信任,并无端地干涉军事。

但仍放心的丘吉尔,还是派出特使到前线了解情况。蒙哥马利解释到:“我曾向首相说过,这场战役要进行10天,还有3天”。言外之意就是时间未到。旁边的将领愤怒地说道:“我们在前线拼死拼活,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最好闭嘴”。

阿拉曼战役取得胜利,丘吉尔大变脸。

1942年11月2日,阿拉曼战役进入到关键时刻。蒙哥马利从前线抽回的装甲部队,组成预备队实施“捷足行动”,一举突破意军防守的防线,并迂回“非洲军团”后方攻击其补给线。隆美尔决定孤注一掷,集中力量堵住长达4公里的缺口。

他拿出仅剩下不到100辆的坦克,与英军的800多辆坦克进行了一场大会战。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一天下来,双方损失惨重,但隆美尔能动的坦克只有30多辆。可以说是家底已拼光,失败与撤退,是他必须承认和唯一能做的事情。

兴奋的蒙哥马利向全军发出了全线追击的命令,并戴了一顶澳大利亚步兵师的黑色贝雷帽,帽子上还有一枚装甲兵的军徽,坐在指挥车上格外显眼。他所到之处,官兵们纷纷向他欢呼致意,这是热爱和敬意的表达,蒙哥马利的虚荣心再次膨胀。

隆美尔试图重新收拢部队建立新的防线,但蒙哥马利似乎并不给他这样机会,指挥第8集团军一路追击,他的目标是突尼斯,最终将“非洲军团”赶下海。但隆美尔不愧是一位战术家,在撤退的过程中多次实施反冲锋,减缓了英军追击的速度。

显然,蒙哥马利在追击中采取了比较稳妥的方式,谨慎了许多。再加上两场大雨,英国空军无法出动,最终使“非洲军团”摆脱了追击,一口气退到了突尼斯附近的阿盖拉地区稳住了脚跟。这期间,盟军成功登陆非洲,英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突如其来的胜利,一下子让忧心忡忡的丘吉尔释然了,这场胜利来得太及时了,所有的担心都随之而去。当然,他对蒙哥马利的态度也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对其赞赏有加,“在阿拉曼战役前,我们是战无不败,之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阿拉曼战役,“非洲军团”损失6万人,成为二战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尽管蒙哥马利在用兵上仍然显得过于谨慎,没有抓住最佳追击时机,给对手以毁灭性打击,但其指挥是成功的。同时,因为他的谨慎,英军的伤亡只有对方的1/4。

一些将领将蒙哥马利的稳妥,看作是指挥上的呆板、僵化,面对这样的非议,他并不在意。如今他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刚刚被晋升为上将,这些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更让满意的是,丘吉尔彻底放下偏见,对他更加倚重和信任。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