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难得微醺才是最好的状态

周五夜晚的酒吧,人头涌动。

忙了一周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这个可以短暂逃离现实的迷幻世界里。

比起浓烈的二锅头和涩了吧唧的红酒,调酒才是年轻人的首选,因为它既满足了年轻人对酒精的需要,又讨好了舌头对甜的嗜爱;不至于迷酊大醉,又有点迷迷糊糊,整个人摇摇晃晃,就像是被包围在水里随波荡漾。

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追求的,不过是酒后不至于不省人事,但又没能保持往常完全理智的思维模式的“微醺”感。

01

微醺,其实是一次理性的放纵。

我的朋友Marco,平时放假没事,晚上就喜欢叫我出去喝酒。

喝了点酒以后,他就会开始对着我笑,理直气壮地胡搅蛮缠。

有一次,他喝了点酒,然后看着我,跟我说:

"我想回家了,以后都不来北京了,我憋了很久了。"

和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看到他眼睛里泛着泪光。

还记得他刚来北京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跟我说,他要在北京实现“海底捞自由”。

那一年,他刚毕业,做好了未来10年的人生规划。

他想在北京立足,买下一套房,然后在这里结婚生子,给家人好的生活。

几年过去了,他的业绩起起落落,有时候他看着自己未完成的KPI,就觉得北京的天,好冷,风,好大。

他还说,自己真的很焦虑,马上要30岁了,但是好像什么都没干好,钱也没存多少。每天西装笔直,穿梭在高楼大厦当中,不知道意义何在,生活何在。

清醒时想说但又不敢说出口的话,微醺之后都畅所欲言了。

微醺,让他有了片刻的释放。

在完全理智的思维模式下,我们总希望在别人面前维持一个良好的形象,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所以我们会不同程度地抑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表达。

但是微醺时,这种抑制就会减弱,内在压抑的一些行为特点或情感就会更容易发泄出来。

整个人脱离了原本拘谨、约束的生活状态以后,变得更肆意洒脱了。

02

也许,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一点微醺感吧。

既能保持理性,又不至于被理性完全裹挟,不用刻意去限制、又或者强迫自己做什么,而是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活得通透、看得明白。

徐静蕾就是这样的人。

前两年,有一张”徐静蕾抽烟打麻将变成包租婆“的照片在微博爆火。

事情是这样的,当天是徐静蕾的新电影《绑架者》发布会,不巧和另外两部电影《金刚狼3》、《捉妖记2》撞期了,许多媒体记者分身乏术。

于是,徐静蕾干脆不开发布会了,现场支了个摊,直接组局打起了麻将。

照片里,白百合一如既往的优雅,还不时地让发型师给她整理发型。

但徐静蕾就比较洒脱了:一手拿着资料,一边叼着香烟,发型凌乱不顾形象,肆无忌惮翘着二郎腿,一副黑帮大姐的样子,与平时的才女形象迥然不同。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当然知道该怎么做才能维护自己的形象,怎么样才能活得体面。

但她偏不。

因为安静做手工艺的是她,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也是她。

她从不会卖力营造“人设”,就只是做自己,因为“别人说什么不重要,我自己喜欢和开心就好。”

这就是徐静蕾,敞亮又直率,洒脱且自由。

她太浪荡了吗?也不是。

因为这种“浪荡”,本质上依然没有脱离理性,换句话说,她是在理性的推动下,主动丧失理智的。

这种理性的放纵让人驾驭得了现实,同时又能活得通透自在。

03

人生苦短,难得微醺。

去年,我的初中同学娟姐入职了一家新公司,做新媒体运营。

刚开始工作的一两个月,她几乎每天都来跟我吐槽。

她的工作,是负责每天审核推文内容,适当地调整语言,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除此之外,为了“支持宣传”,她每天都要在某几个知名问答平台下面点赞评论。

工作烦闷琐碎,日复一日,她甚至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每次出来聚会,大家都劝她要是实在不行,那就别干了,辞职吧。

她不说话,只是低头看看自己桌上的酒,拿着搅拌棍一圈又一圈地搅着酒杯里的冰块。

犹犹豫豫地过了大半年,她开始摆正工作在生活中的位置,慢慢在工作中坚持了下来。

现在偶尔和她出来吃饭,我已经没听她再抱怨了,看得出来她习惯了日复一日、重复工作的节奏。

不仅如此,现在她每逢周末就去上美术班,学画油画,时不时还会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作品。

假期没有约会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待在家里看书、看电影。

我挺佩服她的,不仅慢慢适应了工作,还能面带一种对世界乐观和宽容的微笑,仿佛找到了通往幸福花园的秘密幽径。

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只不过她选择了用“微醺”的态度去对待。

大部分人都很难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只是不得不工作,然后用工作赚得的报酬去买快乐。

所以,与其纠结在工作中,让自己一直困在这种不快乐、“上班如上坟”的处境中,不如用“微醺”的态度去对待工作。

看得清现实,但又好像看不清。

然后暂时忘掉悲伤,忘掉那些“看不见自己的价值”、“看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的负面情绪。

就像娟姐,她现在依然每天认真工作,努力完成KPI。

但她的身体里仿佛有一个感知开关,假期自动打开,工作日自动关闭,进入“微醺”状态。

这样的她,反而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写在最后:

我是秦桑。

学生时代,喝酒无非是因为爱情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现在出来工作了,才觉得那都是小事,因为现在身上有了更重的担子、更大的责任。

也因为这样,日常就更加不敢透露出自己的辛苦和抱怨了。只有在酒精的作用下,才能放下脑子里早已无暇处理的那些平日里的焦虑,留下最后的本真。

这种感觉,真的太好了。

也许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一点微醺感。

祝大家活得自在、活得快乐,永远对生活充满期待。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