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大坝2018年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创单座电站年发电量世界新纪录,三峡电力主要输往华中、华东、华南电网,供应湘、鄂、渝、沪、苏、粤等11个省(市、区)。
很多人担心,三峡大坝遭到核武器攻击之后,393亿蓄水量将对下游城市造成毁灭灾难,但其实三峡大坝并不惧怕核武器的攻击,也不会引发超大洪水。
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955年中国就开始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计划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三峡大坝属于混凝土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重力坝在水压力及其他荷载作用下,主要依靠坝体自重产生的抗滑力来满足稳定要求;同时依靠坝体自重产生的压力来抵消由于水压力所引起的拉应力以满足强度要求。 在水压力及其他外荷载作用下,主要依靠坝体自重来维持稳定的坝。
重力坝具有以下的优点:1、相对安全可靠,耐久性好,抵抗渗漏、洪水漫溢、地震和战争破坏能力都比较强;2、设计、施工技术简单,易于机械化施工;3、对不同的地形和地质条件适应性强,对地基条件要求相对来说不太高;4、在坝体中可布置引水、泄水孔口,解决发电、泄洪和施工导流等问题。
三峡大坝设计时,就已经按照平战结合、经济合理的原则,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大坝抗爆能力、减轻破坏程度的工程措施。
简而言之,全长约2308m的三峡大坝最大坝高181m,枢纽工程混凝土浇筑 总量达2800万m3。坝型设计能够抵御住常规核武器攻击。
除了常规武器,三峡大坝还做了抗核研究,而承担三峡大坝抗核武器攻击的研究的,乃是郭永怀先生。
在中国,没有哪个科学家可以和郭永怀先生一样,在短短10年(1956-1966)的时间里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包括他的师兄钱学森。
郭永怀是唯一一个在两弹一星中都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和钱学森提出了影响中国至今的“上天、入地、下海“的口号,这三个方向均指向保密性的国防尖端研究,中国如今研发的高超音速武器就离不开郭永怀的奠基。
在经过三峡大坝抗核武器攻击的研究之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
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并不会完全溃堤。也就是说小当量的核武器对三峡大坝无效。
对于三峡大坝来说,真正能够造成伤害的是大当量的核武器攻势。
然而战争不可能是一触即发的,事先就会有预警,大坝有11万立方米/每秒的巨大的泄洪能力,即便假设一秒钟泄洪5万立方米,一天就可泄掉43亿立方米的库容,正常运用状态下,在145米的水位以上,三峡大坝库容大约是220亿立方米,在战争打响前,三峡水库可以在4至5天内将水位降到安全位置,四五天时间就可以全部泄完,如果加大泄洪量,这个时间还会缩短,这样将大大减小溃坝所造成的灾害。
即使三峡大坝处于最高水位,也就是393亿蓄水量时遭到大当量核武器袭击,三峡大坝也只会出现荆州以上局部性灾害,也就是说洪水最多达到荆州,威力相当于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的4%。
这是从1978年到1988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们精心做了长达10年的三峡溃坝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试验中,专家们得出两个规律性认识:一是三斗坪大坝至南津关长38公里,其间莲沱至南津关长20公里的峡谷段,一般谷宽仅200至300米,两岸岩石陡峭,大坝上下游的峡谷对溃坝水流有相当的约束作用,限制了溃泄流量,延缓了下泄时间;二是溃坝水流总量是水库蓄存的水量,与天然洪峰水量相比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只会出现荆州以上局部性灾害。
三峡大坝的建造,对于中国民众来说,总体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对湖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1955年开始论证到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中国花费了40年对这工程项目进行评估。作为中国工程学的代表作,三峡的工程安全性毋庸置疑。
资料来源:
1、《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大坝》新华社
2、《常规武器难撼三峡大坝》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答记者问
3、《三峡大坝具备较强抗战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