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赢得胜利却遭人非议,是谨慎过头吗?

著名的阿拉曼战役,是英军在非洲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鲜为人知的是,蒙哥马利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挫败了一次“非洲军团”的大规模进攻,这就是阿拉姆哈勒法战役。这场战役,蒙哥马利的指挥水平可圈可点,尤其是利用优势不上当。

首先,从双方的兵力来说,“非洲军团”明显处于劣势。尽管前期战役基本是“非洲军团”追着英军打,缴获颇丰,但距离大后方越来越远,再加上糟糕的后勤补给,犹如“强弩之末”。反观英军,兵力数倍于敌,坦克更是其13倍,想不赢都难。

其次,“知彼知己”。让隆美尔蒙在鼓里的是,英国早已破译了德军引以自豪的“恩尼格码密码机”。根据情报,英军不仅切断了德军的海上补给线,而且隆美尔的一举一动,蒙哥马利都清楚,他要做的就是“针锋相对”、以逸待劳。

更关键的是,按照以往的作战教训,蒙哥马利十分清楚隆美尔惯用的“花招”。就是引诱英军的装甲部队主动进攻,而自己的坦克部署在反坦克炮的后方,待英军坦克大部被消灭后,隆美尔的装甲部队一拥而上,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

蒙哥马利“见招拆招”,不管德军如何引诱,英军装甲部队就是不出击。换句话说,就是德军进攻至前沿时,英军坦克、火炮猛烈开火,轰炸机进行“地毯式轰炸”,将其击退但不追击。为了防止部队冒失,他不止一次发布命令,不得擅自出击。

让隆美尔最担心的事出现了,部队燃料告急,不得不命令部队撤退。同时,他还幻想着英军会“乘胜追击”,他准备来一个“拖刀计”败中取胜,但蒙哥马利就是不上当,这让他“一点脾气都没有”。说白了,不怕对方进攻,就怕对方不进攻。

气急败坏的隆美尔不禁大骂:“这些英国猪,竟然不进攻”。眼看着对手没有任何破绽,侧翼又出现了英军部队,他命令加快撤退速度,一口气退到原出发地,阿拉姆哈勒法战役结束。蒙哥马利小试牛刀,成功阻击了德军进攻,英军士气大振。

但人们对他的过于谨慎,十分不满。

1942年9月,连连败退的英军在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中,成功地阻止了“非洲军团”的进攻。功劳自然算在蒙哥马利的头上,但事后,人们对其在战役后期,德军撤退之际不大胆反击很有看法,认为他过于谨慎。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一是,蒙哥马利刚到第8集团军不到一个月,从各方面来说,他对部队的实际战斗力不甚了解,一旦贸然出击,不可预料的事情太多。更何况,他来非洲并不被人看好,稳妥的打法既可以明哲保身,又能“积小胜为大胜”,何乐而不为。

二是,隆美尔是个优秀的战术家,英军屡屡上当是败退的根本原因,既然蒙哥马利识破了对手的花招,就不可能再上当。或者说是,撤退的德军依然具备反击的能力,参与有限进攻的第132旅和第50坦克团遭受严重伤亡,就是很好的例证。

更主要的是,英军的战斗素养与德军相距甚远,尽管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拥有绝对的制空权,但面对面的拼杀,英军依然不是对手。况且,蒙哥马利的人事调整刚刚结束,根本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追击,后果不堪设想。

也就是说,这场战役对于英军来说,就是一场单纯的防御战。蒙哥马利不仅对隆美尔的战术原则,和作战规律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对英军暴露的问题也看得真真切切。尽管对渴望胜利的英国人来说有些不过瘾,但打仗是不能意气用事的。

面对部下的不解,甚至是上级和丘吉尔的责问,蒙哥马利根本不在乎,他向来就是一个在非议中一意孤行的人,他认为对的事情,谁说都没有用。他要加强对部队进行针对性训练,并依托阿拉曼防线,与对手拼耗下去,待时机成熟再反攻。

不管怎么说,蒙哥马利算是初战必胜,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上级和全军上下的认可,官兵们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尽管初战的得与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与隆美尔的较量中,他先赢了一分。同时,找到了如何破解“非洲军团”进攻的方法。

如果蒙哥马利一旦追击,造成失败,他的结局会如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