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是人们最熟知的一场战役。同时,蒙哥马利也因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但鲜为人知的是,蒙哥马利因人缘太差、目中无人,起初并不是指挥第8集团军的合适人选。
或许是“老天爷开眼”,原本接任集团军司令的戈特,在上任前身亡,丘吉尔临时改变了人事调整计划。也就是说,蒙哥马利能到北非,纯属紧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人们对这位向来唯我至尊、我行我素的将军充满着好奇,看他如何扭转战局?
蒙哥马利坚持“不再撤退”,稳定军心。
1942年8月,蒙哥马利到第8集团军报到,实在受不了“死对头”奥金莱克的做法。也许是目无上级的毛病再次作怪,也许是故意让其难堪,他宣布撤销前任司令官的全部命令,部队不再撤退,并在阿拉曼一线构筑工事,阻击“非洲军团”。
就当时的情形看,德军是一路进攻,而英军是一路败退,接手后的第8集团军毫无斗志可言,随时撤退成了他们最关心的事情。蒙哥马利十分清楚,士气在战场上的关键作用,他必须扭转遍布全军的失败情绪。这方面,蒙哥马利是专家。
首先,他十分清楚英军战斗力差,关键在于腐朽的军事体制,军官们大都养尊处优、年事已高,有些排长的年龄甚至高达55岁,这样的部队怎能有战斗力?士兵们对此怨声载道,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是他整顿的第一步。
凡年龄偏大以及贪生怕死、一心撤退的军官坚决撤换,要么从低级军官中选拔,要么从国内调任,甚至不顾奥金莱克的“颜面”,一下子撤换了3位军长。要知道,完成这些,他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雷厉风行,官兵们拍手称快。
其次,建立高效的指挥系统。他将整个司令部的管理、协调工作,全部交由集团军参谋长,而他另组建一个小型指挥部,只负责打仗。作战命令快捷而有效,基层部队的机动和战备速度明显快了许多,全军的战斗意志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最有效的方法是深入基层。对军官严厉,对士兵关爱有加,是蒙哥马利最鲜明的治军特点。他在解决指挥系统后,几乎跑遍了各个部队,同士兵们打成一片,并将自己的乐观情绪和战斗精神带给全军,这对稳定军心、提高士气至关重要。
蒙哥马利识破隆美尔的“花招”,初战必胜。
著名的阿拉曼战役,是英军在非洲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鲜为人知的是,蒙哥马利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挫败了一次“非洲军团”的大规模进攻,这就是阿拉姆哈勒法战役。这场战役,蒙哥马利的指挥水平可圈可点,尤其是利用优势不上当。
首先,从双方的兵力来说,“非洲军团”明显处于劣势。尽管前期战役基本是“非洲军团”追着英军打,缴获颇丰,但距离大后方越来越远,再加上糟糕的后勤补给,犹如“强弩之末”。反观英军,兵力数倍于敌,坦克更是其13倍,想不赢都难。
其次,“知彼知己”。让隆美尔蒙在鼓里的是,英国早已破译了德军引以自豪的“恩尼格码密码机”。根据情报,英军不仅切断了德军的海上补给线,而且隆美尔的一举一动,蒙哥马利都清楚,他要做的就是“针锋相对”、以逸待劳。
更关键的是,按照以往的作战教训,蒙哥马利十分清楚隆美尔惯用的“花招”。就是引诱英军的装甲部队主动进攻,而自己的坦克部署在反坦克炮的后方,待英军坦克大部被消灭后,隆美尔的装甲部队一拥而上,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
蒙哥马利“见招拆招”,不管德军如何引诱,英军装甲部队就是不出击。换句话说,就是德军进攻至前沿时,英军坦克、火炮猛烈开火,轰炸机进行“地毯式轰炸”,将其击退但不追击。为了防止部队冒失,他不止一次发布命令,不得擅自出击。
让隆美尔最担心的事出现了,部队燃料告急,不得不命令部队撤退。同时,他还幻想着英军会“乘胜追击”,他准备来一个“拖刀计”败中取胜,但蒙哥马利就是不上当,这让他“一点脾气都没有”。说白了,不怕对方进攻,就怕对方不进攻。
气急败坏的隆美尔不禁大骂:“这些英国猪,竟然不进攻”。眼看着对手没有任何破绽,侧翼又出现了英军部队,他命令加快撤退速度,一口气退到原出发地,阿拉姆哈勒法战役结束。蒙哥马利小试牛刀,成功阻击了德军进攻,英军士气大振。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