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大臣汪由敦辞世后,其子嗣如何得到乾隆皇帝恩遇?

作者:史遇春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的老师之一,是汪文端公(即汪由敦)。

说明一下,这里的老师,当为科举考试中,按当时风习所认的老师,而非教学授业的老师。

既然要说汪由敦的实情,那么,这里还是先要介绍一下其人。

汪由敦(公元1692年~公元1758年),初名汪良金,字师苕,号谨堂,又号松泉居士;浙江钱塘人,原籍安徽休宁。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汪由敦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遭遇父丧,因为参加明史的篡修,主政者命汪由敦在史馆守制;父亲丧终,他三迁为内阁学士,入直上书房。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朝官员私下妄传朝廷除授官员的名录,此事遭到言官的劾奏,其间,汪由敦被牵连波及。当日,他还未得到圣旨,就具疏辩驳,结果被皇上诘责;后左授侍读学士。

之后,汪由敦累迁为工部尚书,调任刑部,兼署左都御史。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朝廷命汪由敦在军机处行走。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金川平定,加汪由敦为太子少师;本年,命他为协办大学士。

汪由敦出自大学士张廷玉之门,他能够入直军机处,乃是张廷玉所荐举。

其时,军机处的诸位大臣中,西林觉罗·鄂尔泰已经去世,张廷玉为军机班首,而钮祜禄·讷亲最蒙皇上眷顾。讷亲每日入内承接皇上的旨意,出来即令汪由敦拟稿。因为担心草稿不合皇上的心意,讷亲动辄就让汪由敦改易草稿。每次所拟写的稿子,重写三、四遍之后,还要继续再写。因为此事,富察·傅恒还曾为汪由敦抱不平。

张廷玉致仕,将返归故里。因清世宗雍正有遗诏,许诺张廷玉可配享太庙。行前,张廷玉乞请乾隆帝给他一个凭据。乾隆帝虽不高兴,但是,最后还是给了。为此,应该向皇帝谢恩。该谢恩时,张廷玉没有亲至。乾隆帝怒,准备传旨诘责。当时,傅恒与汪由敦承旨。汪由敦免冠叩首,说是张廷玉蒙恩体恤,请求皇上终始矜全;如果公开降旨诘责,那么,张廷玉则罪无可逭。次日,张廷玉一早便入朝谢恩,乾隆帝便斥责汪由敦泄露言辞,徇师生私恩,不顾公议,遂解除他的协办大学士,并罢黜尚书,仍在尚书任上赎罪。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朝廷命令汪由敦复任。

四川学政朱荃以匿丧黩贿获罪。朱荃是汪由敦所荐举的。因为此事,司法官吏拟议的定罪处分,汪由敦当被夺职。皇上以汪由敦谨慎,且长於学问,命降授他为兵部侍郎。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调汪由敦为户部侍郎。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授汪由敦为工部尚书。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加汪由敦太子太傅,兼刑部尚书。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准噶尔平定,汪由敦以军机大臣得以议叙(清制,于考核官吏以后,对成绩优良者给以议叙,以示奖励;议叙之法有二,一加级,二纪录。)。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调汪由敦为工部尚书。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授汪由敦为吏部尚书。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汪由敦卒,皇上亲临赐奠,赠予太子太师,谥文端。

汪由敦笃内行,记诵尤淹博,文章典重有体。

汪由敦入直内廷近三十年,以恭谨受皇上知遇。

乾隆朝,大臣初入直军机处,皇上当天御制的诗,会用丹笔作草稿,或口授令大臣移录,谓之“诗片”。大臣长久无误,才会安排他们撰拟谕旨。

汪由敦记忆力极强,能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外出谒陵及巡幸,必让他跟从。入内承旨,他耳受心识,出来即刻传写,不会遗漏一字。

汪由敦去世后,皇上谕旨,称其“老诚端恪,敏慎安详,学问渊深,文辞雅正”,并赋诗悼念他。又因为他擅长书法,所以,皇上还命馆臣将他的书法勒石,称作《时晴斋法帖》。皇上赋怀旧诗,将他列在五词臣中,称赞他的书法可比张照〔(公元1691年~公元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南娄县人。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卒,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敏。清藏书家、书法家、戏曲家、书画目录整理者。〕。

汪由敦著有《松泉集》。

汪由敦其人概况如上。

下面,就来说汪由敦的事情。

话说,有一天,老师汪由敦忽然对赵翼说:

“桐城张文和公(即张廷玉)得罪归乡,而今,他去世了,皇上仍然遵照世宗(雍正帝)的遗诏,让他配享太庙。皇上对文和公的恩礼,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他的儿子学士君(张若霭、若澄皆迁至内阁学士;若渟,授兵部尚书,调刑部,卒,赠太子少保,赐祭葬,谥勤恪。)自然应当泥首阙廷,奏谢皇恩。他却托人问我,是应当入京奏谢;还是按照往例,上呈谢章给本籍的巡抚,请巡抚代为进奏。这岂非太不知事体了?”

汪由敦乃张廷玉的门生。张廷玉去世后,汪由敦在军机任事。按照通例,张廷玉的儿子在乡守制。张廷玉的儿子与汪由敦同辈,猜想,亦相友善。故而,在父亲去世后,张廷玉的儿子托人向汪由敦询问谢恩的事宜,全在情理之中。

汪由敦话虽这么说,大概也没有什么嫌弃与责备的意思。猜想,他也只是在向自己的门生赵翼用另一种方式教授世故礼仪而已。

经汪由敦这么一说,赵翼自己承认,至此,他也才知道:

大臣去世后,朝廷有抚恤的恩典,其子按照惯例,是应当谢恩的;对于那些生前在皇帝身边做官、曾深受皇帝恩礼眷顾的大臣,其去世后,朝廷有抚恤的恩典,其子更是应当进京入内谢恩的。

后来,赵翼的老师汪由敦去世。

大公子汪承沆是郎中(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原本是荫官。他扶柩归乡,奉朝廷恩典,按照礼仪进行葬祭。

农历庚辰(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服阕。

关于守制时间,《会典》有:

“…俱以闻丧月日为始,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

汪承沆赴京补官,在扬州病逝。

这样一来,汪由敦去世后,就没有孩子在官场上了。

汪由敦还有两个儿子:

一位是现任的少司农(户部侍郎)汪承霈;

另一位是前龙川县令汪承[shù]。

这两位,都是赵翼的授业弟子。

那时候,汪承沆病殁,汪承霈、汪承还没有官职。

兄长去世后,汪承霈写信给赵翼,告诉他家中的景况。

赵翼接到汪承霈的书信后,忽然想起老师汪由敦当年跟他讲说的张廷玉去世后的事情来了。

然后,赵翼马上写信给汪承霈,让他以皇上御赐父亲祭葬为由,进京来向皇上谢恩。万一得到皇上的恩旨,予以召见,或许还可以得到一官半职。

接到赵翼的书信后,汪承霈马上来京,来的时候,他还带了弟弟汪承。

这个时候,傅文忠公(即傅恒)是军机大臣。他很器重赵翼。于是,赵翼就去找傅恒。当时,傅恒很惊讶,赵翼竟然来找自己。

然后,赵翼就把汪由敦的儿子进京来向皇上谢恩、请傅恒帮忙引见的事情,对傅恒说了一遍,并请傅恒费心安排;他还对傅恒说,如果汪承霈、汪承能得皇上召见,或许还能因此蒙恩,授职为内阁中书,这样一来,老师汪文端公的一脉就不至于坠落了。

傅恒听赵翼这么一说,也很高兴,他说道:

“您这真可以说是善于觅题啊!”

第二天,傅恒即代为请奏。

中国人说,人走茶凉。

那么,人死呢?

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汪承霈、汪承进京的消息,在朝的官员很快也都知道了。大家都想着,汪由敦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还跑来京师,不知道这样贸贸然前来,是有什么企望呢?即使那些昔日曾在汪由敦门下乞求余光照耀的官员,也都是目视而窃笑之。

当日,皇上到了瀛台。傅恒刚禀奏说是汪由敦的儿子进京来谢御赐葬祭之恩,乾隆帝就马上命令内监高某出去问道:

“汪由敦的两个儿子在这里吗?皇上要接见!”

很快,又有一名秦姓内监出来看了看,传旨说是要带领汪由敦的儿子,引见给皇上。

等到御驾出来,汪承霈、汪承在銮舆前迎候,免冠叩头谢恩。

然后,皇上停驻銮舆垂问,汪承霈、汪承奏对完毕,皇上似乎不太嘉许。

接着,皇上又问汪承霈、汪承的履历,两人答道:

“都还是监生,参加过考试,但还没考中(举人)。”

皇上说道:

“你们明年可以再次参加考试,没考中的话,再来面见!”

皇上谕告完,銮舆就已经继续行进了。

随后,傅恒对皇上说道:

“明年是会试年份,这两位都是监生,不能参加考试!”

于是,皇上马上传命,二人各赏一个举人。

理藩院尚书瓜尔佳·富德前来传旨,并带领汪承霈、汪承谢恩。

因为赵翼请傅恒引见汪承霈、汪承时,曾经提及,或许二位能蒙恩授职为内阁中书。所以,他又向皇上启奏道:

“汪由敦的小儿子还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表现出来;那个大一点的儿子,书法很像他的父亲!”

于是,皇上又命令将以前赏给汪由敦长子承沆的荫官,赏赐给汪承霈,而赏赐汪承为举人。

接着,傅恒又来传旨,他又率领二位迎候銮舆,答谢皇恩。

大约一刻时间的功夫,汪承霈、汪承就叩了三次头。

结果,汪承霈被授职为户部主事。

这个职位,还比内阁中书要好。

这一天,满朝的大小臣工,没有不感叹的:

皇上圣明,垂念旧臣,恩施逾格!

甚至,有人因为此事,还感怀落泪。

当然,大家对傅恒也非常赞赏,说他垂悯老友的子弟。

另外,知道详情的人,还佩服赵翼画策的才能。

其实,赵翼心中明白,如果不是张廷玉去世后,老师汪由敦在他面前说起张廷玉的儿子应该进京谢恩的事,哪里会有这样的画策啊?

赵翼甚至想:

当日老师的谈话,是有意的呢?还是无心的呢?

最后,赵翼觉得,老师的智慧,简直就和樗[chū]里子【樗里疾(?~前300年),又称严君疾,是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有一比,竟然能够谋及往生之后的事情,真是哲人啊!

自赵翼创为此例,后来的裘文达(裘曰修)、钱文敏(钱维城)、王文庄(王际华)等诸公逝后,他们的儿子也仿照处理,得以除授内阁中书。

本文参考《清史稿·汪由敦传》、清人赵翼《簷曝雜記》卷二《大臣身後邀恩之例》而成。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