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缘差的蒙哥马利,凭什么能到北非战场作战?

1941年到1942年春,对反法西斯同盟国来说,是最困难的一段时间。这期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继而横扫东南亚,并向缅甸推进,矛头直指英属最富庶的殖民地——印度。忧心忡忡的丘吉尔急需一名新的指挥官前往缅甸,阻止日军的进攻。

与此同时,非洲战场的情势也不容乐观。英军面对气势汹汹的“非洲军团”,撤退成了唯一的选择。托卜鲁克城的丢失,更是将丘吉尔推到了风口浪尖,到了换将的时候了。但在考虑人选时,蒙哥马利并不是首选,那为什么最终去了非洲战场呢?

东南亚局势紧张,布鲁克不赞成蒙哥马利去。

敦刻尔克撤退以后,蒙哥马利的军事生涯进入了快车道。从师长到东南军区司令,跻身于英军高级将领,并在老上级、老朋友,时任帝国参谋总长布鲁克的支持下,已经成为有名的训练专家,却依然不考虑他担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这是为什么?

首先,树敌太多。生活中往往有这么这些人,干工作雷厉风行、业绩突出,但得罪很多人,口碑极差,蒙哥马利就属于这一类,更高一级的职务必须考虑“服众”的问题。至少在布鲁克看来,如果提拔得过快,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与友军的协调能力差。按照蒙哥马利唯我至尊的个性,在与友军的合作中,很少顾及对方的感受,一意孤行。在军事演习中与加拿大军队矛盾不断,控告他的信堆了一摞,就是很好的证明。作为高级将领,协调工作是首要,他不合适。

更重要的是,作为刚提拔至东南军区司令的蒙哥马利,资历尚浅,有许多的经验需要积累,从爱护他的角度看,布鲁克深知“拔苗助长”的危害,再加上他是一个“给点颜色就能开染坊的主”,更高的职务一定会让他更加飘飘然,目中无人。

因此,当东南亚局势紧张时,布鲁克筛选了几个能担此重任的高级将领,尽管也考虑到蒙哥马利,但权衡利弊后认为,驻印英军司令的工作,主要是协调盟军的作战,在这方面,他显然比不上其学生——亚历山大中将,布鲁克不愿冒这个险。

就这样,蒙哥马利丧失了一次担任野战军司令的机会。不过,他开始有心的在军演中,注重部队在复杂情况下的作战,尤其是在沙漠地区如何展开大规模的攻势。演习获得的好评如潮,并给当时美军高级参谋艾森豪威尔少将,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非洲局势紧张,蒙哥马利仍不是最佳人选。

1942年初的北非战场,英军败得一塌糊涂。蒙哥马利的“死对头”奥金莱克,被隆美尔打得狼狈不堪,不仅狂退500公里,而且还丢失了北非军事重镇——托卜鲁克城。一下子威胁到英国“陆上生命交通线”的安全,丘吉尔又考虑换将了。

这次,布鲁克极力推荐蒙哥马利,在他看来,一方面,在最近10万人参加的军事演习中,他的进攻战术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作为部队训练的行家,不断撤退的英军,需要他这样的人去整顿。当然,从老朋友的角度讲,应该给他表现的机会。

但丘吉尔似乎对蒙哥马利并不放心,决定任命亚历山大担任中东司令部总司令;让沉稳、老练的戈特,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而蒙哥马利接任第1集团军司令,负责盟军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当然,布鲁克对首相的任命也不好再说什么。

也许是“老天爷”的安排,就该蒙哥马利到北非。就在他前往伦敦赴命的途中,突然接到陆军部的命令,原任命取消,改去埃及指挥第8集团军。原来,戈特乘坐的运输机遭德机拦截,机毁人亡。这是紧急情况下,丘吉尔等人的权宜之计。

尽管情况突然,但蒙哥马利十分高兴。一是,非洲广袤的土地上,适合自己的大规模进攻理论的实践,以攻对攻,大有作为;二是按照“先欧后亚”战略,北非战场是盟军最关注的战场,一旦取得胜利,将对自己的军事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能和亚历山大继续合作。两人从敦刻尔克撤退开始,就一同作战,并且在治军、新武器条件下的战术变革,有着极为相同的观点。不过,作为蒙哥马利曾经的学生,这次再次成为他的上级,多少让他内心感到酸溜溜的。

不管怎么说,能再次上战场还是让蒙哥马利十分兴奋。他简单收拾了行装,将唯一的儿子寄养在朋友家,并以防万一地留下了遗嘱后前往非洲。丘吉尔等人尽管对这项任命仍有顾虑,但当时英军中能堪当大任的将领,似乎也只有蒙哥马利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