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其他大陆的哺乳动物都开始从有袋类向胎盘类进化的时候,生活在澳洲大陆上的有袋类开始了独立于有胎盘类动物的演化历程,这也导致了澳大利亚依然残存许多有袋动物。
其中最奇特的当属拥有4个丁丁的澳洲针鼹了,澳洲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属于哺乳纲单孔目针鼹科,是针鼹属的唯一种,针鼹分为两种,长吻针鼹和短吻针鼹,二者习性几乎一致,只在外形上有所区别。
澳洲针鼹身上短小而锋利的棘刺是它的护身符,但这些刺并没有牢牢地长在身上,可以脱落再生,当它们遇到侵害时,这些有倒钩的刺就会像箭一样飞速射向敌害体内。除此之外,针鼹还会蜷缩成球或钻进松散的泥土中迅速消失,它们能快速掘土,甚至土地很硬也不在乎,用不了十分钟,针鼹就能以惊人速度掘土为穴将自身埋在土中。
尽管有刺,但是却和鸭嘴兽属于亲戚,同属于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类,消化道、排泄道与生殖道均开口于身体后部的泄殖腔内,所以也是一种原始、低等的奇异哺乳动物。
单孔目动物的四足并非在身体下方,而是在身体两侧,这一点也与爬行动物一样,它们的四肢和肩背肌肉特别发达,前肢可以撕裂原木,甚至搬动巨大的石块。
另外,单孔目的动物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温度对体内的新陈代谢进行调节。它们会将自己的体温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2℃左右),只有在活跃时体温才升高到正常水平。
这样也让他们的新陈代谢比较缓慢,新陈代谢缓慢,细胞更新的速度也会变慢,我们要知道,机体的细胞每时每秒都在更新,更新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出错,那么就容易玩完。
因为新陈代谢比较缓慢,澳洲针鼹成为小型哺乳动物中较为长寿的一种,寿命可达50年。
在交配季节来临之时,十来只乃至数十只雄性针鼹聚集到一处,按照年龄和个头从大到小排列,这个时候主动权就掌握在雌性身上,它会挑选自己的心仪对象。
一般来说,针鼹在5~12岁达到性成熟,并在每年5~9月参与种群繁衍。雌性澳洲针鼹具有3个分岔的生殖道,而雄性澳洲针鼹具则有4个丁丁,是拥有生殖器最多的生物,在交配时候可以轮流使用,这样保证了交配的成功率非常高。
作为有袋类它们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它们会把刚刚产下的卵送到腹部临时育儿袋里,如同袋鼠以及其他有袋类将幼仔装在育儿袋里那样,并把它装在育儿袋里孵化,但针鼹的育儿袋和袋鼠不一样,它的育儿袋为新月形、布满粗毛的袋囊,为由肌肉的收缩而形成的皮肤褶皱,仅在每年繁殖期间才出现,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为临时的育儿袋,并盖住腹部的乳孔区。
针鼹妈妈没有乳房,但有腺体分泌乳汁哺育幼崽。澳洲针鼹的雌性在怀孕时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育儿袋,卵在育儿袋中孵化,两个月左右幼体断奶后身上也长出了坚硬的尖刺,母亲腹部的临时育儿袋也会随之消失,幼体就会在巢穴中生活。
此后的两三个月里,小针鼹只能独自待在巢穴里,等待外出觅食的母亲回来喂食。等到小针鼹尖刺长齐,体重达到1000克以上,差不多半岁大的时候,它们就会离开洞穴,开始独立生活。育儿袋也随之消失。
在澳洲野狗等哺乳动物被引进之前,澳洲针鼹的天敌并不多,被捕食的也主要是幼体,当时它们最大的天敌可能是澳洲的一些巨蜥。但随着人类的到来,猫、狐狸、澳洲野狗在澳大利亚扎根,迅速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位置,成为了澳洲针鼹等原生物种的主要捕食者,这也导致了目前澳洲针鼹处境困难。
和澳洲针鼹一样的一些有袋类生物如袋狼正是因为这样才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