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衰老是一项非常奢侈的行为,大多数动物都无法存活到衰老,就会因各种原因而死亡,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动物丧失交配能力就会死亡?
动物之所以活不到丧失交配能力就会死亡,其实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并不是长寿基因,而是繁殖能力强的基因。
在澳大利亚有一种有袋类生物叫做宽足袋鼩,它们达到性成熟的第一个发情季节时,雄性宽足袋鼩会抓紧一切机会与雌性交配,哪怕因此而器官衰竭,哪怕因此毛发脱落,双眼失明,甚至死亡,它们也不会停止。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它们体内拥有大量的雄性睾酮素,这种激素能够帮助它们更具有雄性魅力,但同时也会损害它们的身体健康,使得它们只能交配一次就死亡,而雌性宽足袋鼩则能够生活好几年。
按理说,这种雄性激素会造成生命早逝,应该被淘汰才是,但事实上恰好相反,没有拥有这种雄性激素的个体才会被淘汰。
这是因为睾酮素虽然能够造成生物早亡,但是它也有助于生物交配,让生物能够将自己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因此后代的体内就会携带这种激素。反之,由于雄性激素较少的个体在性竞争中处于下风,导致它们寻找不到配偶,更无法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所以它们才是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那种。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在挑选基因时,虽然会挑选有利于生物个体生存的基因,但是相比于交配,它们会更倾向于后者。
除此之外,自然选择还会有意让丧失交配能力的个体死亡,比如:一旦丧失交配能力之后,身体的技能就会下降,就会导致非常容易被食肉动物捕食,或者说衰老的食肉动物因为捕捉不到足够的食物而死亡。
比如:狮王在还未丧失交配能力时,身体机能就已经不如年轻的雄狮,导致它们会被新的狮王取缔,最终在草原上流浪。
匮乏的能量
之所以让丧失交配能力的个体死亡,其实是因为地球上的能量是有限的。而有限的能量,无法供应无限的生物需求。
既然能量无法供应所有的生物需求,那么淘汰衰老的个体有助于种群的延续。这是因为衰老的个体会消耗能量,其次衰老的个体不具备繁殖能力,无法延续种群。
事实上,大多数生物都无法存活到衰老,在此之前就可能会因疾病、身体素质差或者各种原因被自然界淘汰了。
人类为什么能长寿?
人类之所以能长寿,其实和人类会照顾小孩有关。在国外有一种假说叫做“外祖母假说”,科学家们在非洲几内亚的原始部落中发现,当地的祖母会帮助年轻的女儿照顾她的孩子,这使得年轻的女儿能够在很短时间内继续怀孕,提高了种群繁殖后代的速度。
再者,有祖母照顾的家庭,能够获得更多的能量。虽然祖母无法繁殖后代,但是她的存在可以让她的女儿也出去寻找食物,这样寻找食物的速度较快,能够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据科学家观测,在非洲的原始部落中,有祖母的家庭和无祖母的家庭相比,后代的成活率更高,获得的能量也更多。
所以在人类的种群中,长寿的个体不仅不会拖累家庭,反而有助于种群的繁衍。因此,一些短寿的个体被淘汰了。
除此之外,在人类步入农业社会之后,能够获取到的能量更多了,而且家庭也已经定居了,使得老人也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因此提高了人类的整体寿命。
而现在,现代化的医疗条件以及安全的生活环境,使得人类寿命一再提高,即使丧失了繁衍后代的能力,我们依然能够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总结
生物之所以在丧失交配能力后就会死亡,是因为丧失交配能力后生物的身体机能会下降,导致容易被天敌捕食,或者是因捕食不到足够的能量而死亡。比如:狮子在野生环境下只能存活10-15年,但在人工养殖环境下能够存活20年左右。
人类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人类会使用工具,并且驯化了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稳定的能量来源。再加上人类的医疗条件和生活环境,所以人类能够在丧失繁殖能力之后,仍旧存活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