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皇家沃里克郡步兵团第1营已经驻防巴基斯坦2年了,作为该地的实际负责人,蒙哥马利尝到了独立行使权力的甜头,尽管其说话办事霸气十足、唯我至尊的毛病,让人受不了,但他对部下比较友好,大家还是十分拥戴他。
可在上级看来,蒙哥马利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常常我行我素,根本不把上级看在眼里,甚至对将军指手画脚、呼幺喝六,让人下不了台。为此,驻开罗英军司令部的一些将领,对其是厌烦至极,总想找机会将其支走,给他换工作是最好的方法。
于是,他们不断地向作战部打报告,极力吹捧蒙哥马利的工作业绩十分出色,有更广的用武之地,在巴基斯坦有些大材小用,推荐他到军事训练总监部任职,甚至建议让他到军校担任“令人敬仰的总教官”。总之,离开得越快越好。
陆军部自然也希望重用这位军事人才,先后两次征询他是否出任高级参谋,但被蒙哥马利拒绝了,难道是他发现了上级的“险恶用心”?其实,是上级不了解蒙哥马利的野心,他对自己的事业规划有着清晰的考量,早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一方面,尽管只是带着一个营,但让他品尝了独揽权力的滋味,不仅能体现自我价值,容易干出一番成绩,而且当一名主官,确实满足了他“舍我其谁”的虚荣心。说白了,“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蒙哥马利更喜欢当“土皇帝”;
另一方面,蒙哥马利得知自己将率本营移防印度,这预示着他可能会晋升为上校,然后是准将,并指挥一个师,最后成为英军的参谋总长。有这样的事业规划,怎能看上小小的参谋,再加上他“一根筋”的性格,瞅准的事情怎么能轻易就范。
原来,除非晋升他是不可能轻易离开的。很快,驻英司令部推荐他到奎达参谋学院任首席教官,并升为上校。这次,蒙哥马利有所心动,再加上妻子也想回国,他接受了。这个消息让全营官兵有些失望,但对某些人来说,终于松了一口气。
谁知,蒙哥马利刚到学院报到,就闹一个“大笑话”。
1934年,蒙哥马利准时前往奎达参谋学院报到,让人吃惊的是,他居然穿着一身上校的军服。原来,他的正式任命并没有下,这么做显然不合适。这下子,他在学院出了名,落下一个爱慕虚荣、爱出风头的名声,师生们对此鄙夷不屑。
好在蒙哥马利出色的授课,改变了他们原先的看法,尤其是他的战术课,结合自己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讲授战斗指挥,深受学员们的喜欢。他对所谓的“差学员”毫不留情、讽刺挖苦,对有前途的学员,也甚至不惜跑到陆军部,极力推荐。
作为首席教官,蒙哥马利负责管理学院的全体教员,这让他多少找回一些高高在上的虚荣心,他对每一名教员的授课进行细致的讲评,对不称职的教员坚决调离。在他的努力下,奎达参谋学院在英国军校中的名气,仅次于坎伯利参谋学院。
尽管学员们喜欢蒙哥马利的授课,但其严肃、不太合群的性格,还是让学员们对其敬畏有加。这个时候,妻子贝蒂的互补作用开始发挥,为了缓和僵局,她经常邀请参谋学院的学员们,来参观自己的画室,甚至可以随意挑选作品,看中拿走。
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贝蒂为人和蔼、平易近人,经常当着学员的面,拿丈夫开玩笑,而蒙哥马利也回应打趣,一下子让紧张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学员们不再害怕蒙哥马利,师生关系缓和了许多,他对妻子越来越欣赏,称其为“贤内助”。
在奎达,蒙哥马利的收获也不小,他可以关注和查阅各国军事的发展。也就是说,他了解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领先的战术思想。例如,他原先固执地认为,飞机仅是一个快速的交通工具,再加上机场远离前线,对战场作用不大。
但西班牙内战,德军的空军、装甲部队等技术兵种,协同作战的模式,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震撼,并开始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空地协同作战。同时,在授课中重点讲述空军在未来战场的主导优势,一再强调要警惕德军的动向。
然而,当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后,英国人面对威胁,无动于衷,还沉浸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氛围中,甚至将蒙哥马利等人的警觉视为杞人忧天。与人们的麻木不同,蒙哥马利开始积极运作,努力到一线作战部队去,争取更高的晋升。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