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中校11年后回老部队,为何甘愿当连长?

自1926年起,蒙哥马利到坎伯利参谋学院任教官,从该学院毕业6年后重返军校,并以教官的身份讲述自己的战术心得,虚荣心得到了空前的满足。在和平时期,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成就感油然而生,他十分中意和珍惜这次机会。

在军校当学生时就爱出风头的毛病,当教官依然改不了,甚至“变本加厉”地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并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机会,大肆宣传自己的战术思想,演讲成了他乐此不疲的爱好,而且人越多,他的想象力更丰富,有点“人来疯”的特质。

凭借一战的实战经验,又经历过命悬一线差点被“活埋”,让他的课既生动又丰富,经常博得学员们的满堂喝彩。学员们喜欢他锐利的观察力,以及超越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但蒙哥马利鼓励创新,同时细无巨细地抓基本功,让人苦不堪言。

蒙哥马利对待教研工作十分认真,尽管新婚不久,但男女私情并不影响他对事业的追求,编写教案、批改作业,还要发表论文和准备演讲,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更乐于给妻子普及军事知识。但其过于张扬的毛病,常常招致同事们敌意的眼光。

不过,习惯于在非议中做事的蒙哥马利,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当然,“张扬”也是要有一定的本事为基础。在学院,他已是学校有名的战术问题权威,以及制作军事沙盘的专家。说白了,“牛皮哄哄”也要有“牛皮哄哄”的本事。

转眼间,蒙哥马利的任期届满,他该何去何从?由于各部队没有空缺职位,陆军部让其自己拿主意,他很快想到了老部队——皇家沃里克郡步兵团。该团是他军校毕业后去的第一支部队,一呆就是3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要回“娘家”。

3年的教官生活,对蒙哥马利来说是充足而幸福的,不仅收获了爱情,而且因为表现优异已晋升为准中校。更让其乐不可支的是,他与贝蒂唯一的儿子出生了,这让曾经畏惧婚姻的蒙哥马利,重新对婚姻充满了信心,并更加关爱自己的妻子。

蒙哥马利到哪里都闲不住,并且“出彩”。

1929年,蒙哥马利离开坎伯利参谋学院,回到了阔别11年的老部队——皇家沃里克郡步兵团第1营。这其中既有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毕竟是军校毕业后去的第一个单位,而且一呆就是三年。最重要的是,他回老部队,还有更多的个人秘密。

首先,“熟门熟路”好办事。蒙哥马利高兴的是,在该团,老上司升任团长,老朋友担任第1营营长。由于没有合适的位置,他只能带一个公务连,老朋友十分过意不去,蒙哥马利不觉得有什么,照样干得挺欢,而且比其他连长更加出色。

其次,容易出成绩。一位中校屈尊当一名连长,这本身就是“扬名”的噱头。蒙哥马利十分清楚其中的道理,虽然就是管理一帮乐队、文书和通信兵,但依然将连队管理的井井有条,得到了上级刮目相看,以及官兵们的一致好评。

更重要的是,蒙哥马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老部队,他更能做出成绩,引起更多的关注;一旦有晋升机会,上级一定会优先考虑,宁肯“屈尊”也要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而他是“不二人选”。也就是说,晋升是迟早的,但他想更快获得晋升。

半年后,陆军部要修订步兵训练教材,调蒙哥马利担任编委会秘书。这对他来说,是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可以将自己的战术思想贯穿于新教材中。其实,陆军部一直没有忘记他,早知道他善于编写各种战术小册子,是出了名的“歪才”。

但编写工作并不乐观,已经拖了8年,几经换人一直没有成书。蒙哥马利来了之后,对陈旧的教材十分反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却立刻遭到激烈的反对。要知道,委员会里都是军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仅仅只是一名秘书,人微言轻啊。

但委员们各抒己见,编写工作进入僵局,谁也不伸头接这个烂摊子,陆军部急得团团转。蒙哥马利提议解散委员会,由他负责编写,陆军部自然求之不得、满口答应。就这样,一本完全代表蒙哥马利思想观点的步兵新教材问世了。

教材出版后,得到了部队较高评价,但指责声也不少,主要是原编委会的一群高官们。蒙哥马利可不管这些,毕竟教材的主编印着他的名字,想不出名都难。在他看来,要么不做,做就一定做好,这不仅是敬业的态度,更是“出彩”的根本。

生活中有些人,“给点颜色就能染坊,给点阳光就能灿烂”。蒙哥马利就是这样的人,他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非同寻常。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