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甘甜,意犹未尽

苦中甘甜,意犹未尽

香港歌手陈奕迅唱过一首《苦瓜》,始终未大红大火。黄伟文写的歌词,是中年男人回忆青春年少时在情感中的敏感和争吵,最后感叹一句“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

苦瓜,顾名思义味苦,不是讨喜的味道。广东人,多数都有小时候被老人劝说着“吃了苦瓜对身体好”的记忆。

这种原产于东印度的蔬菜,据传是在明代由三宝太监郑和引入的。郑和的“旅伴”费信在所著《星槎胜览》中记载,三宝太监出海要带上很多蔬果鱼肉作为船夫的伙食,其中有不少乌鳢鱼(即生鱼)。这种鱼被外国人称为“唐人鱼”,而苦瓜就是由“唐人鱼”交换而得的物种。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苦瓜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的功效,又叫“锦荔枝、癞葡萄”。这种原本生长于热带的蔬果,在中国炎热的南方,迅速得到民众喜爱。广东人又称其为“凉瓜”。

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他编写的《救荒本草》是一部专门介绍野菜用于救荒的书籍,书中把苦瓜列为救荒作物之一,建议“救饥采锦荔枝黄熟者食瓤”,但这始终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直到清代,在非主要产地,苦瓜还是被当做较珍贵的菜肴来招待宾客。

历史上最爱苦瓜的名人大概是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自称“苦瓜和尚”,餐餐不离,甚至还把苦瓜供奉于案头朝拜。

石涛本姓朱,是明朝皇族后裔,一生颠沛流离,到晚年始定居扬州。国破家亡的石涛,两次跪迎康熙。內心的苦,大概唯有附和苦瓜的味道,才能细品慢咽。

素斋中有一道名菜“金钱苦瓜”:选嫩苦瓜切成长圆段去内瓤,开水中汆后,加精盐略腌。油面筋、素火腿切成细末,土豆碾成泥搅拌,酿入苦瓜中。挂薄面糊后下油锅炸至定型,再码入扣碗,上笼用旺火蒸10分钟。最后翻扣入凹盘中,淋薄芡和麻油成菜。

这是中国菜中典型的“粗菜细做”。平常人家一日三餐,吃得哪有那么精细。最简单的做法是切片过水再旺火炒。

明代诗人刘基写的《竹枝词》里有句云:“荣华未必是荣华,园里甜瓜生苦瓜。记得水边枯楠树,也曾发叶吐鲜花。”俗事难料,苦瓜也从不是药,不过那丝苦中甘甜,就着回味和希冀,总是让人意犹未尽。

作者:骆晓昀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