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话年糕
梁實秋在《拜年》中写过:回忆幼时,过年是很令人心跳的事。平素轻易得不到的享乐与放纵,在这短短几天都能集中实现。
中国年带来的心跳绝对与各色美食有关,以前过年所需的仪式感,被各种食物演绎得活色生香,年糕更是其中的代表。
江浙的年糕是用晚熟的粳米泡水数日,磨成米浆沥水后蒸制成块状,即水磨年糕。
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中引用过徐士鋐的一首《吴中竹枝词》:片切年糕做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孃少细腰。
苏州吴县现已撤制,其原本的辖区相当于今天的虎丘区、工业园区,吴中区、相城区全境,正是战国时吴国所在。大将伍子胥因谗言被赐死于吴县,相传他以大米为城砖修筑城池,其身死后越军围城,这些城砖让全城百姓免于饥荒之苦。后百姓便制作小米糕纪念伍子胥,这便是年糕起源的一说。
1909年,上海环球社创刊发行的《图画时报》上刊登过一则广告:宁波年糕白如雪,久泡不坏最圣洁。炒糕汤糕味各佳,吃在口中糯滴滴。
至今江浙人还是爱吃这样的水磨年糕,宁波慈城便是最驰名的产地。宁波民俗学家王静出版过一本水磨年糕的专著,名为《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2007年冯骥才先生特地叮嘱她:到农村去,到古玩市场去加紧收集年糕模板。
冯骥才是慈城人,他每年为母亲备足的八样年货里,少不了宁波年糕。
准备年货的过程中,做年糕是最耗时也是最欢乐的。
一次要做上百斤的年糕,所以通常这一天都需熬夜不能睡觉。凌晨两三点钟,做年糕人家请菩萨,放鞭炮,在院子里摆开了架势,庭院里人进人出,磨粉的、刷粉的、舂粉的各司其职,大冬天干活的人忙得热火朝天,连衣服都穿不住。
小孩子在这天最兴奋,推推搡搡,打打闹闹。手巧的大人从软热的米团中揪出一块,随手捏成小动物的样子,便逗得小孩子们如获至宝。这应该就是梁老笔下“不易得的享乐和放纵”了吧。
中国古代神话中“年”是吃人的怪兽。聪明的部落“高氏族”,每到严冬预先将粮食搓成条块状,置于家门外保平安。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便由“年”和“高”组成,谐音“年糕”。
作者:骆晓昀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