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古语中的“境界”

古人古语中的“境界”

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对人生的超越,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境界的一重含义,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一个人的经历和悟性决定了其人生境界。《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追求崇高的境界,是人生修养的价值追求,是对自我人格的肯定,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必修课。

境界决定品位

人有一定的境界,才会有一定的追求,人生才会有一定的价值。境界决定人的品位,品位决定人格,人格决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能立定志向,生命就会有所转变;能持之以恒,生命就会脱胎换骨,最后终能赢得美好的结果。许多值得羡慕与崇拜的人,大都在认知上掌握了正确方向,然后持之以恒,生命就赢得了精彩。

人生的高明境界——一个人无论处在何种情境之中,都不会感到卑微或骄傲。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列举了殷周之际和战国时期的一些不因受辱而丧志,反因忍辱而激发,功成之后又能身退让贤的名人武士,以阐释“失不为辱,得不为荣”的道理。

战国时兵家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来庞涓为魏惠王的将军,忌其才能,诳他至魏,处以膑刑。但孙膑并未因此而丧志,先后设计打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并擒拿了庞涓。此即谓之“孙刖足以擒涓”。

战国魏人范雎,曾走遍东方六国,未能找到舒展自己“无己无为”的自由本性的机会,还被当时的齐国人打断了肋骨和牙齿。他并不因辱而丧气,反而激发了意志,西入秦国,帮助秦昭王讨伐六国,建议实行远交近攻之策,由此建立功业。在成功之后,范雎急流勇退,推让贤者来代替自己。此即谓之“雎折肋而乃休”。

还有一位叫百里奚的人,是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他原为虞国大夫,虞亡时曾被晋人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出走到楚,为楚人所囚,又被秦穆公用五张牡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所以称为五领大夫。百里奚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更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增添了信心,与謇叔、由余等共同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此即谓之“百里困而相赢”。

年老体衰而辅佐周王打败暴虐无道的纣王的姜子牙,此谓“牙既老二弼周”。

以上四例历史人物,用一生的荣辱变迁及其个人态度,诠释了“无己无为”的人生境界。

境界是一种人格

境界是一种人格。境界的高低不取决于知识、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有的人很博学,但境界很低;有的人境界高,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为道所得”是一种精神境界。

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可能还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老子》虽然也不废“为学”,但它还是以“为道”为主。它认为,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是提高精神境界,知识的积累与人的精神境界没有直接的必然关系。

《老子》说:“绝学无忧”。它认为,人生的指导原则应该是顺自然。“为学”则可能导致走向这个原则的反面。《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所谓“伪”的意思是人为,与自然是对立的。“为学”增加了人的知识,知识的增加可能导致人为的增加,那就可能走到顺自然的反面去了。

“浩然之气”是一种人生境界。

孟子说,他一生的志愿,是学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自认为有两个专长,一个是“知言”,一个是“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在的精神境界。

浩然之气的主要内容是不动心,在《孟子》一章的开始,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到“不动心”。孟子说,仅做到不动心并不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不动心。心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使它觉得“富贵”“贫贱”“威武”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什么稀奇,所以它也就“不淫”“不移”“不屈”了。这就是真正的“不淫”“不移”“不屈”。

这种境界,是养出来的。有了这种境界的人,才能至大至刚、无所畏惧,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诗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浩然正气”这四个字到现在还是一个常用词语。懂得这个词语,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有一种境界叫“坐忘”。

《庄子·大宗师》篇讲“坐忘”的方法,是关于颜回的一个故事。颜回先忘了仁义,又忘了礼乐,最后达到“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的方法是靠否定知识中的一切分别,把它们都“忘”了,以达到心理上的混沌状态。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神因为没有耳目口鼻等窍,所以名叫混沌。住在南海和北海的两个神,很怜悯他,想给他开窍。凿了七天,七窍凿通了,混沌也就死了。

混沌也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对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一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它不能解决问题,但能消弭问题。这种精神境界,用庄子的话说,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道”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境界。

“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每一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境界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我底思想也难免以达于这样的道为得。”金岳霖先生这段话,表达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民族传统的深厚感情。

墨子之道过于刻苦,“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长于伦理,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基础;道家长于玄想,建立了古代哲学本体论;墨家长于逻辑与自然料学,对于形式逻辑和物理学、几何学作出了贡献。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必须经过“殊途”而达到“同归”,经过“百虑”而达到“一致”。那样的“同归”和“一致”才有内容、有意义。如果没有经过“殊途”和“百虑”,而只谈“同归”和“一致”,那样的“同归”和“一致”就没有内容和意义了。

作者:力行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