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在法国遇到的女孩,叫贝蒂.安德森,年仅17岁,父亲是英国驻印度的公务员,这次也是随父母来法国度假。在宴会上看到人们都围在一名军人周边,听他在大谈特谈地讲军事,好奇心驱使她向前观看,没承想引起了他的关注。
换句话说,蒙哥马利对贝蒂是“一见钟情”,这种甜丝丝的感觉,是他从未有过的,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女孩。“演讲”过后,他的目光再也没有从她身上移开,眼看宴会就要结束,蒙哥马利鼓起勇气走向前,“嗯”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您是想和我说话吗?”“是的,不是的,不,我说是的”,平日口若悬河的蒙哥马利,彻底地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贝蒂倒是很大方,表达对其英雄事迹的崇拜。得到女孩的赞赏,他喜不自胜,刚要再说些什么,接她的车来了,转眼离去。
蒙哥马利十分沮丧,他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就这么分开了。回到旅馆,往常倒头就睡,这天居然彻夜未眠,脑子全是女孩如花似玉的面容,凹凸有致的身材,以及聊聊几语带给自己的震撼。他决定下次再遇到贝蒂,一定向其表白爱慕之心。
说来也巧,几天后,在一次晚宴中,他再次遇到贝蒂,俩人攀谈起来。交谈是愉快的,蒙哥马利甚至滔滔不绝的讲解,装甲战车在未来战场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贝蒂居然没有丝毫的反感。这让他以为遇到了知己,接连二三的与贝蒂约会见面。
但随着交往加深,贝蒂的态度飘忽不定、忽冷忽热。冷静下来的蒙哥马利,也没有了先前的激情,又恢复了对女性的冷淡。两人的话越来越不投机,但他还是抱着最后的希望,向贝蒂摊牌,结果遭到拒绝。说白了,蒙哥马利只是一厢情愿。
休假结束后,蒙哥马利全身心地投入到连队的训练,由于工作突出,再加上善于演讲,被陆军部看上,决定由他出任坎伯利参谋学院教官,这是其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事业的一帆风顺并不能完全填补,贝蒂留下的感情空白,他忘不掉她。
对感情不再幻想的蒙哥马利,遇到了第二个贝蒂。
1926年,当他听说贝蒂.安德森一家在瑞士伦科度假,仍不死心地做最后的努力,结果和上次一样,被无情地拒绝。这样的结果,他反而释然了,不仅从欲罢不能的情感挣扎中解脱出来,而且少了一块“心病”,他一下子轻松、豁达了许多。
反倒与安德森一家有说有笑,成了好朋友。一次安德森夫妇宴请一些朋友到家里共进晚餐,蒙哥马利也在受邀之列,或许是避免他孤身一人的尴尬,还是有意给他介绍对象,在饭桌紧挨他的位置坐了一位个子不高,年龄与其相仿的女人。
这位女性叫贝蒂.霍巴特,是一位擅长油画和水彩画的艺术家。巧合的是,两人的家庭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祖籍都是爱尔兰;母亲也是虔诚的教徒,对子女一样的严苛。更巧的是,贝蒂的弟弟,居然是蒙哥马利在坎伯利参谋学院的同学。
俩人越谈越投机,但谈及个人感情和婚姻时,贝蒂总是轻描淡写地把话题叉开。不管怎样,晚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蒙哥马利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安德森夫人那里了解了内情。原来,贝蒂的丈夫在一战中阵亡,是个带着2个孩子的寡妇。
蒙哥马利对贝蒂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尽管没有上一个贝蒂年轻、漂亮,但其艺术家的气质,以及善解人意的贤淑和历经沧桑的成熟,让他久久不能忘却。随后,两人又机缘巧合地见过几次,每次都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有说不完的话。
爱情的种子就这样在两人内心生根、发芽,但谁也没有说破。返回参谋学院的蒙哥马利,开始了教官生活,尽管他每天热情饱满的备课、上课,但闲暇之余总是会想到与贝蒂在一起的日子。两人分开快一年了,而想见她的欲望,更加强烈。
这时的蒙哥马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贝蒂,他恨不得立刻见到她,但去哪里找呢?也许是心灵感应,内心的感觉驱使他再次来到瑞士,就像说好似的,贝蒂已经提前到达。再次的见面,两人再也不愿离开对方,有情人终成眷属。
1927年6月,两人结婚的消息,让人们惊讶的同时,纷纷送上祝福。蒙哥马利终于收获了姗姗来迟的爱情,并忠贞不渝的只爱贝蒂一人。“作为一名军人,我永远忠于自己的祖国;作为一个男人,我永远不会背叛爱情”,这是他的爱情宣言。
这样的男人,值得女人去爱。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