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岳阳楼

诗“画”岳阳楼

秋日登高,何须爬山,找一处历史悠久的亭台楼阁,可品古,也能赏心悦目。但非得较真在城市里寻找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名楼,可比登山还难。

赫赫有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中,岳阳楼独树一帜,不仅占了“天下”之誉,而且是其中唯一保持木质架构的古楼。

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没有描述岳阳楼的形貌,仅对其所依傍的洞庭湖豪迈落笔:“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在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畔不太显眼,走近它,得穿过挂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楹联的景区大门,此联横批是“巴陵胜状”。

进入景区,游客先浏览的是“五朝楼观”,即岳阳楼在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模型。不同朝代的岳阳楼版本各有特色,布局并不一致,有四边形和六边形的版本,有檐角飞耸的设计,也有四角悬挂风铃的样貌。

岳阳楼和大多数古建筑一样,在天灾人祸中留存至今,全靠一次又一次重修。所以此处的模型实际上都是重修后的“留影”。

原版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相传最初是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此后的岳阳楼在毁坏与重修中不断轮回,在历代文人著述中有部分记载。

最著名的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受谪到岳州(今岳阳),任知军州事。

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中,重修岳阳楼居功至伟。楼修好后,他特意邀请范仲淹作文记录,并送给后者《洞庭晚秋图》作参考。

据说,范仲淹写了两篇,为《岳阳楼记》和《偃虹堤记》(修筑偃虹堤也是滕子京的政绩之一),不过后者失传,无据可查,只存在于传说中。

活在争议中的,有更热闹的话题: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有没有去过岳阳楼?有研究者认为,范仲淹写此文时在邓州,并没有去岳阳,他是对着画想象虚构了这篇文章。

往事难追,真假难辨,但这不妨碍他们对岳阳楼的功劳。岳阳楼景区中,建有“双公祠”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祠内有两个陈列厅:一是“岳阳天下楼”,展示岳阳楼的历代演变及相关诗文;二是展示滕、范两人生平和对岳阳楼贡献的“双公忧乐情”。

跨过“南极潇湘”的门槛,岳阳楼到了。

多次修葺过的岳阳楼仍是三层,如今依然保持着清光绪时的形貌,楼宇主体与构架是纯木结构,楼近20米高。

岳阳楼的盔顶式建筑在国内极稀少,整个楼由四根楠木金柱、12根廊柱和20根檐柱支撑,这在一楼可以近观。这个纯木结构的楼宇,只靠木制构件彼此勾连,整个建筑没用一钉一铆。

进入楼里,游客们感受更多的是层层攀升的厚重与恢宏。一楼有沉默的朱红大柱,宽大厚重的长方形桌子及几把椅子,所有的倾诉都在正墙上,上面覆满一墙的是《岳阳楼记》全文。二楼明廊环绕,游客可出户凭栏远眺湖山静水,屋内格局和一楼相似,正墙上依然写满一篇《岳阳楼记》。到了最高的三层,游客就只能推窗望远了。空间有限,视野却是开阔的,不管是水波夕阳还是青山黛影,尽可纳入眼中。

三楼空间小,格局却不小,正墙上是杜甫的诗,旁边挂着的楹联乃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古往今来,吟咏酬唱岳阳楼的文字可谓浩瀚如云。李杜的诗句因诗人本身的名气而被选中,录在此处。

岳阳楼

古朴悠久的岳阳楼一直是文人骚客重点着墨的对象,就连岳阳楼的名字,也很可能来自李白的诗。在叫做岳阳楼之前,它曾有不少名字,如鲁肃阅军楼、巴陵城楼、城西门楼、燕公楼、南楼等。命名岳阳楼的说法有二:有人认为是唐开元时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修建楼阁,定名为“岳阳楼”;也有人认为李白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之后,开始称之为“岳阳楼”。

前一种说法现在仍无可靠的资料证明,李白的这首诗则收录在全唐诗中。在李白之后的唐代诗人作品中,都称之为 “岳阳楼”,如杜甫的《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李商隐的《岳阳楼》、白居易的《题岳阳楼》、刘长卿的《岳阳楼》、元稹的《岳阳楼》等。

诗人们“画”出的岳阳楼,和现在的观感有些不同,彼时城中无高楼,近20米高的岳阳楼很是巍峨挺拔——这几乎是那时诗人们一致的意见。

有的用“高”“危”等词直接描绘岳阳楼之雄峻伟岸。如白居易的“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刘禹锡的“联袂登高楼,临轩笑相视”,贾至的“极浦三春草,高楼万里心”等。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有没有去过岳阳楼?有研究者认为,范仲淹写此文时在邓州,并没有去岳阳,他是对着画想象虚构了这篇文章。

李白的描写属于旁敲侧击型,相当夸张:“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與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站在楼上,岳阳城一览无余,远眺江水汤汤,一望无际。视野如此高远,可见岳阳楼的雄伟。

有关岳阳楼的诗文中,元稹所写的《岳阳楼》视角比较特别:“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太阳照到楼窗时,岳阳楼的倒影映在洞庭龙君的龙宫上了。元稹的镜头并不直接对准岳阳楼本身,而是拍下了它在水中的倒影,其挺拔高峻之态不言而喻。

作者:王春燕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