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天山南北最风流

库车 天山南北最风流

库车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重要的节点城市,虽然委身县级,但经济发展排名位西部百强县前列,区域影响力不容小觑。作为国家西气东输的起点,库车在国家整个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库车地理位置优越,向东是库尔勒、吐鲁番可纵深至内地沿海;向西是阿克苏、喀什,蜿蜒能达南亚次大陆;向北经独库公路(库车到独山子)穿越坚硬高大的天山则是森林连片、遍地鲜花、牛羊满坡的北疆草原;经轮台向南横贯至民丰的是566千米的沙漠公路,公路两侧则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主战场。

翻开史书,库车更是名声显赫。无论是自汉至宋以来的官定史书,还是《水经注》《大唐西域记》《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等古代地理巨著,或者是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德国人格伦威德尔、法国人伯希和等的亚洲探险盗宝日记,库车及其古名龟兹都不断出现,堪比那夜空中璀璨的明星。梵文、吐火罗文、粟特文、汉文等曾在这片大地上书写,李广利、班超、吕光、阿史那社尔等历史悍将曾在这里策马扬鞭开疆拓土,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大德曾在这里开坛讲法燃起文明薪火。是东西方文明汇聚交融而生的文化遗迹,是历史长河里渐次远去的伟大背影,共同塑造了这天山南北最风流的地理单元。

数风流人物,集聚龟兹

库车面积为1.52万平方千米,約相当于一个北京或两个多上海那么大。历史上,龟兹最盛时的疆域要大于今天阿克苏地区,略小于今江苏和浙江面积的总和。早在西汉时期,龟兹就拥有“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又“能铸冶、有铅”,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所以“龟兹在极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

唐代以前,匈奴、突厥等来自西北的威胁一直是中央王朝防御的重心。远离长安、万里之外的龟兹自然成为消弭忧患的关键。“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多少豪杰英雄以赴死之心,起寨拔营,迈向西北,靠双脚行走边疆,用双臂开疆拓土;“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敌酋虽远,犯我必诛,服我必以教化,多少风流人物播华文于边鄙,授汉法于龟兹故地。

西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的长罗侯常惠,仅仅携五百官兵远征西域便大获全胜,并基此实现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首次完成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常惠是什么人,竟能以单薄之力成此壮举?史料显示,早在武帝时,年轻的常惠就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而还。苏武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持汉节而青史留名,而常惠却无人提及。但历史从来不会遗忘任何一位雄才大略且性格坚毅者,10年后,常惠在龟兹鼓乐中高登历史舞台,上演一出四两拨千金的大戏。虽然兵少将寡,且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但凭借高超的外交手段,常惠竟然说服周边国家出兵,短时期调集5万大军合围龟兹,史称他“发西国兵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迫使龟兹不战而降,归顺汉朝管辖。

汉末中原王朝政权更迭不休,无暇顾及西域边疆,龟兹国斩杀汉臣封锁丝路。很快,前秦宣诏皇帝苻坚决定恢复对西域的控制,重设都护府。太初八年正月(383),骁骑将军吕光远征龟兹,一场西域规模最大的战争即将爆发。吕光为氐族人,生得“身长八尺四寸,目重瞳子……宽简有大量,喜怒不形于色”。据说他率大军过高昌(今吐鲁番)后,在戈壁沙漠中向西走了300多里都没有掘到水,绝望情绪在大军弥漫,吕光鼓励大家说,当年汉代名将李广利追击匈奴困于沙漠时就有甘泉涌出,我们行军万里讨伐逆臣,皇天必定相救,不久果然天降暴雨,大军走出绝境。此次等待吕光的是龟兹王集聚狯胡、温宿等国的90万大军,面对西域各军兵强马壮、善于使矛、铠甲坚硬、箭射难入等特点,吕光沉着应付,集中优势兵力,操练勾锁之法,最后一战而胜,斩杀万余人,大破龟兹,威震西域。

唐初,突厥人阿史那社尔投奔大唐。贞观二十一年(647),阿史那社尔被任命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挥兵西进,攻打龟兹,重开丝路。龟兹王指挥5万大军相迎,阿史那社尔佯败诱敌深入,一举歼灭龟兹王有生力量。战败后的龟兹王弃城而逃,退至大拨换城(今阿克苏)坚壁清野守城不出。阿史那社尔乘胜追击,鏖战40天破城生擒龟兹王,随后政治宣传与军事打击并用,占领大小城池70多座,瞬时西域诸国纷纷拥护唐朝管辖,为唐朝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夯实基础。

当然,龟兹的大地上不止有刀光剑影,也镶嵌着塑造中国人文与精神的大师身影。早在鸠摩罗什之前,曹魏甘露三年(258),龟兹僧人白延就在洛阳白马寺翻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西晋太康七年(286),龟兹居士帛元信还协助法护翻译《法华经》;西晋永嘉年间,龟兹王子帛尸梨密多罗、高僧佛图澄来到中原,译经、传教、授徒、讲法,他们前后弟子累计可达万人之多。龟兹僧人不远万里深入中原,用自己的大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唐贞观二年(628),西行的玄奘抵达龟兹,因“凌山雪路未开”在这里停留了60天。两个月中,法师看到了一个“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的虔诚佛国,记录了龟兹“穈、麦、粳稻、蒲萄、石榴,梨、柰、桃、杏,黄金、铜、铁、铅、锡”等的丰富物产,听到了龟兹“管弦伎乐”的美妙,也到了鸠摩罗什先师开坛讲法的昭怙厘大寺,留下了“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的寺庙胜景。在龟兹,玄奘还与昭怙厘大寺著名法师木叉毱多就佛典《具舍论》相关内容进行了激烈辩论,最后木叉毱多理屈词穷,败下阵来,称赞玄奘“非易酬对,若往印度,彼少年之俦未必有也”,意为玄奘很不容易对付,如果去了印度恐怕也没有人能辩胜他。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些彪炳史册的人物因龟兹而名垂青史,历史也因他们而厚重神奇。走进龟兹,走进这曾金戈铁马、梵呗齐鸣的古老大地,追抚远去的身影,方能感受那段令人迷醉的历史悸动。

文化遗产汇集之山

2013年,库车境内的苏巴什古寺遗址和克孜尔尕哈烽火燧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遗产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子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小城库车一夜之间拥有了两处世界遗产,羡煞旁人。实际上库车拥有的世界级遗产还远远不止这两项,库木吐喇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克孜尔尕哈石窟等都是顶级的艺术宝库。从地理分布来看,这些文化遗产均位于库车南部绵延200千米的却勒塔格山系。

库车地形北高南低,北部为南天山、却勒塔格山山区,南部为渭干河、库车河、塔里木河的沉积平原。却勒塔格山隆起较高,海拔2000米左右。这里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沟壑纵横,少有人烟,崖壁坚硬坚固,适合安静修禅或大规模的佛教洞窟造像及绘画。

库车城往西北15千米,接近新和县地界时可以看到浑黄的渭干河蜿蜒向南而去。河畔的却勒塔格山稍显温婉,低平的崖壁上大大小小共有一百多个石窟,这里就是著名的库木吐喇千佛洞,历经20世纪初德国“吐鲁番探险队”4次疯狂切割盗取的磨難,现存壁画尚有数千平米,其中大量中原风格的绘画显示了与敦煌盛唐壁画的一脉相承。当年玄奘曾渡过渭干河来到这里的“阿奢理贰伽蓝”,说此处“亭宇显敞,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想必是千佛洞石窟群盛况的真实写照。

克孜尔尕哈烽火燧

克孜尔尕哈烽火燧和克孜尔尕哈石窟都位于库车县城西北12千米处的却勒塔格山南部盐水沟畔。盐水沟是一条穿越却勒塔格山的干涸河床,因山沟的水流含盐量高而得名。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纵横交错、层叠有序的雅丹地貌。相对平坦的河谷也成为古代先民迁徙、行军的理想通道。为了确保政令统一和商业繁荣,自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即西域都护府在治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乡)设置那年开始,诸多烽火台作为汉代的军事设施在焉耆通往库车的道路上设置,它们东连轮台拉依苏烽火台、孔雀河烽燧群和楼兰烽火台,远至敦煌玉门关、阳关……最终通达长安城,边关告急时夜晚点火,白天燃烟。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之后,克孜尔尕哈烽火燧依然顽强挺立,守候着荒芜戈壁的云天。

森木塞姆千佛洞

文物部门实测发现“烽燧平面呈长方形,下粗上细,由基底向上逐渐缩收呈梯形,残高尚有16米。烽燧主体系夯土所筑,夯层厚约15厘米,东西底长6米,南北宽4.5米。烽燧上部以木柱为骨架,每层间距约1米,顶系土坯垒砌。上建望楼,木栅残迹尚存。由于长期风化,端部区呈凹陷状,形成一大槽。烽燧北侧尚有坍塌的废墟,系古建筑物的遗迹,原本可由此登临烽燧之顶”。

民间传说,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古代一位国王给女儿建造的高塔,在维吾尔语中“克孜”是姑娘的意思,“尕哈”是居所的意思。据说国王的女儿刚刚出生,有一个巫师对国王说:“小公主会被毒蝎蜇死。”国王担心失去爱女,让大臣谋划万全之策。有一个大臣给国王出了一个主意,建议修建一座高台让公主居住。于是,通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的盐水沟大路边就矗立起一座高塔。公主从王宫搬进高塔,但仍没有摆脱命运的安排。毒蝎从国王赐给她的苹果里爬了出来,蜇死了公主。

相关链接

用烽烟传递消息,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那时候,乘车传递曰“驵”,乘马传递称“驿”。烽火传递早在周朝就有,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火,各地诸侯必须立即带兵前往救援,共同抵抗敌人。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常以狼粪代替薪草,因而“燧”又别称为“狼烟”。烽燧制度很严格,规定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如举一道烽或燧,示意来敌500人,500人以上举二道烽或燧,等等。乘马、乘车及烽火传递,相互依存,沿用至清代。烽火台十里相间,台台相连,通达数千里。

虽然仅有一处烽火燧耸立,但它并不显孤单。戈壁滩向南不到1千米处是盐水沟山谷,这里还隐藏着一处唐代的佛教石窟群。山谷内寸草不生,一味的土黄色,但高处悬崖上的38个石窟墙壁上却色彩缤纷,无论是佛本生故事中天女散花的艳丽,还是供养人复杂奇艺的服饰与饰品点缀,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森木塞姆千佛洞

盐水沟向南行至却勒塔格山脚的森木塞姆千佛洞同样令人震撼。这是一处晋代至宋代(公元4~10世纪)的佛教石窟群遗址,“森木塞姆”在维吾尔语里是“细水流出”的意思。森木塞姆千佛洞分布在溪沟东西两岸的山崖上,石窟大部分受到破坏,窟形大部分为支提窟(“支提”就是“塔”的意思,支提窟在洞窟的中央设有塔,所以又叫塔庙窟),毗珂罗窟(毗珂罗窟为僧人居住的僧房窟,形制多为方形平顶)极少。现有编号洞窟57个,完整再现了龟兹佛教艺术的基本脉络。

中心柱形支提窟由前室、主室、中心柱及后室组成。早期的洞窟多为纵券顶,中心柱流行正壁一龛制;晚期的洞窟窟顶出现穹窿顶样式,同时出现了正、左、右、后四壁各开一龛的新形制。大像窟为纵券顶,在中心柱前壁即主室正壁塑立大佛,佛像高多在10米以上。中心柱左、右、后三面设有甬道,后室左、右、后三壁凿有涅槃台或像台。大像窟规模较大,地位重要,整个石窟群都以其为中心进行开凿。小穹窿顶支提窟平面呈方形,由前室和主室组成,无中心柱。穹窿顶绘有莲花及条幅状的立佛和菩萨七身藻井,带弧面八角形,为整个龟兹地区其他石窟所没有的。

森木塞姆千佛洞壁画

窟内壁画题材以佛教故事为主。本生故事主要有“舍身饲虎”“须达拏本生”“月光王施头”等,因缘故事主要有“梵志燃灯供养”“沙弥守戒自杀”等,佛传故事则主要有“初转法轮”“佛涅槃图”等。此种壁画题材与当时龟兹地区盛行小乘佛教有密切关系。壁画中的人物多运用土红色进行轮廓勾画,晕染法表现明暗与立体,用色艳丽。晚期洞窟壁画则出现强烈的汉族及回鹘画风,反映出各民族佛教文化的相互交流。讲经窟设有甬道,规模巨大,面积达30平方米左右,多为横券顶,窟内四周凿有台阶,开有壁炉和明窗。

森木塞姆千佛洞保存了古龜兹王国完整的洞窟和壁画的实物资料,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唐中期,为了应对吐蕃攻陷安西都护府的严峻局面,武则天下令以唐兵3万驻守龟兹。如若计算3万军队的随行家属及后勤补给人员,这次进入龟兹的汉人数量必定远超3万。远离中原的士卒在长期驻守中难免思乡,需有精神寄托,彼时,这盐水沟畔的烽火燧、千佛洞可能人影交迭,不似今天这番寂寞。

苏巴什古寺遗址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巴什古寺遗址曾是龟兹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佛寺,位于库车河出却勒塔格山的山口地带。库车河又称苏巴什河,寺庙因此而得名。

鸠摩罗什时期名为雀梨大寺,玄奘时称为昭怙厘寺,盛时为5000僧侣驻锡地。《大唐西域记》描述它“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今天,苏巴什古寺的地面完整建筑几乎不存,但两寺建筑面积遗存竟有20万平方米,高达10余米、厚约50厘米的墙体或连排并立,或断壁孤处。从遗址来看,西寺是一个包括佛殿僧房、禅室及佛塔的建筑群,主寺临河而建,其余三面以高墙围护,寺中有一方形塔基的佛塔一座,残高3米,夯土砌筑,隐约似有5层。东寺与西寺隔水相望,由佛塔、佛堂和僧房等部分组成,四周高墙环绕,规模略小于西寺,寺前部一座覆钵大塔,高9米,虽有风化,但风貌犹存,相当壮观。

往事越千年,沧海桑田,今日库车新城高楼耸立,绿荫大道上密密相接的是飞驰的汽车,主干道两侧分布着奢华的购物中心,这景与东南沿海城市相似。过团结大桥,热斯坦大巴扎又是另一片古色古香,平板小驴车、肃穆的库车大寺、和蔼的维吾尔族老人、香味四溢的馕坑……传统与时尚、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和谐交织,一任风流。

作者:刘小方

来源:《百科知识》